洪洞赵城“谁园”芳犹未沫

2016-12-22 10:01:59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在洪洞赵城有一座大院,位置优越,极为别致,是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这个大院名为“谁园”,是张瑞玑先生故居,约建于1914年前后,至今保存完好。

  谁园现存建筑为藏书楼、剪春厨、迎晖轩、来熹斋、绣楼院五部分。不久前,记者有幸观赏了谁园的藏书楼院。

藏书楼全景

  藏书楼是谁园的核心建筑,似正方形,坐北向南。南面三间客厅,前出披水,是主人款客之所。北为主房,青石铺砌台阶,筑砖窑洞五孔,前出披水,为主人栖息之地。左右风火墙作为影壁,壁心宋锦素面,上下雕以石榴、佛手、琴、棋、书、画图案,左镌“书城”,右刻“酒国”,书法坚劲苍然,系谁园主人手迹。

  站在楼院中央,可以看到左右哥特式的便门,砖磨细雕罗马柱,额镌通花径,右雕近云梯。盘旋而上,通过标霞门,便是谁园主人十万卷藏书楼。楼以砖木结构而成,青瓦四阿式,门劵高拱。东西厢房各三间,北方常见的砖木二层建筑,东厢房略高于西厢房,这样的设计正是中国传统建筑的要求。

  谁园建筑受欧风影响,在门、窗的造型上汲取了欧式建筑风格,但在整体建筑布局和建造手法上,仍然继承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固有做法,有着独特的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

哥特式风格建筑

  说起“谁园”名字,不得不提它最初的主人张瑞玑。张瑞玑,字衡玉,号窟野人,赵城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进士,在清政府军机处供过职,曾在陕西韩城、兴平、临潼、长安等县任知县。后参加同盟会,1912年被推举为国会议员,1913年被推举为陕西省军政府顾问。1918年,以国会议员常驻北京。1919年,因主持陕西划界停战受笼络被通告。此后隐居于谁园,闭门读书,绝意世事不复问政。

  对于亲手设计的谁园,结局如何,张瑞玑在《谁园记》中早有预见:窟野人倦游归,屋后有隙地,围以短墙,将莳花种树,游息其间。客曰:是园也,不可无名。”野人曰:未死以前,幸而老守此园,再传而及吾子孙,又及吾子孙之子孙,安可保也?……至将来之主人为谁?其伤我薪木、毁我亭榭者又为谁?野人不能知,亦不暇计也。吾乌乎名之,名之曰谁园,可乎?”客抚掌而笑曰:善。”

  在谁园建园之初便预见了它的结局。百年沧桑,如今的谁园已几经易主,曾经的花园,已不复存在。而他最爱的藏书楼保存完好,昔日的藏书由后代捐献国家。

  而今日的谁园是以民国名人张瑞玑先生谁园旧址为依托建立的一座现代书院。张瑞玑先生在民国时期,作为一方文化领袖的乡绅,曾对赵城地区产生了很大影响,至今芳犹未沫。

  记者 王隰斌 祁欣

     

责任编辑:实习生王楠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

相关阅读

    本文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