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化版《山西通志》:“洪洞县,春秋时杨侯国,晋灭之,以赐大夫羊舌肸。”雍正版《山西通志》:“杨侯国城,世传晋大夫叔向所筑,在今范村,汉为杨县。”“古迹:杨侯城,东南十五里范村,又名危城村。”光绪版《山西通志》:“故杨侯国城,在今范村。”民国版《洪洞县志》:“羊舍古城,晋公族羊舍氏食邑,在范村。”《春秋地名考略》:“应劭曰,杨侯国,伯侨自晋归周,封于杨,晋灭以赐羊舌赤……今洪洞东南十八里有杨城,在范村,一名范城,叔向所筑。”《古今姓氏书辩证》:“杨,周宣王少子尚父封为杨侯,其地平阳杨氏县,即汉之河东杨县也。”杨伯竣《春秋左传注·昭公二十八年(前514)》:“秋,晋韩宣子卒,魏献子为政,分祁氏之田以为七县,分羊舌氏之田以为三县……僚安为杨氏大夫。杨氏在今山西洪洞县东南十八里。”李学勤先生也曾说:“鼎铭长父所封的杨,在今山西洪洞东南。”杨侯封地或曰故杨侯国,似乎就在“洪洞东南”乃至“范村”了。然而,考古情况却并非如此。
1963年6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张德光、张颔对洪洞古城进行了勘察,《山西洪洞古城的调查》称,古城位于洪洞县东南9公里霍山南面的范村、安乐村、张村和敬村之间。平面呈长方形,方向7度。结语说:“可能该城为战国时创筑……也可能与‘羊舌食邑’有关。到了汉代,这里成了杨县,对城垣继有修筑,如古城西墙即应为较晚的建筑。”
1985年,洪洞县公布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洪洞古城”名称为“范村古城遗址”“安乐古城遗址”“敬村古城遗址”。2004年,山西省公布第四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将这些单位捆绑称为“师村遗址”,时代为西周——汉,地址:洪洞县曲亭镇、大槐树镇、苏堡镇。遗址以师村为中心,东西长5公里,南北长3公里,总面积为15平方公里,有古文化遗址及古墓葬。2009年9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与临汾市文物局、洪洞县文物局组成祁临高速公路临汾市北环段考古队,对相关地段多次调查了这座古城,范围是:洪洞县曲亭镇范村东、安乐村西、敬村和东张村北,地处洪安涧河南岸台地上。考古队分别在古城西南角、西城墙附近、范村东断崖下、北城墙附近、敬村南、古城内和安乐村东北7处进行了遗物采集,经分析判断认为:1、春秋晚期的遗存主要分布在范村村东的古城西城墙和古城西南部竖长方形向外凸出部分,所以竖长方形向外凸出部分当为一座小城,其建筑和使用年代要早到春秋晚期。这座小城很可能就是《洪洞县志》记载的“羊舍古城”“晋公族羊舍氏食邑,在范村。”2、小城之外的城墙,为战国或汉代增扩部分,够得上汉代的杨县县城。3、由于城内城外没有西周晚期以前的遗物,至少在目前看还不能把它与“故杨侯国”联系起来。结论说:“范村古城以春秋晚期为最早,是春秋晚期的羊舍古城,也是战国、汉代的杨县,这个杨县与‘故杨侯国’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上都有难以愈合的裂隙。”
那么,故杨侯国究竟在何处?田建文先生认为:“同处洪洞县境的坊堆——永凝堡遗址,出有西周早期甲骨文和贵族铜器墓……真正的“故杨侯国”,是坊堆——永凝堡遗址。”让我们看看“坊堆——永凝堡遗址”。坊堆村位于洪洞县东北约15里,霍岳西南麓,东去广胜寺15里,西距永凝堡东堡5里,地势低下,略呈起伏形。遗址在村南里许的高地上,群众称南宫。1954年10月,山西省文管会曾作小规模发掘,除在西周、汉至唐代的墓葬中出土许多铜器及各种随葬物之外,并在第五号探沟里发现了有刻辞的卜骨。畅文斋、顾铁符在《山西洪赵县坊堆村出土的卜骨》介绍,这一块卜骨是山西省境内发现的第一块有刻辞的卜骨。从卜骨的钻窝与凿痕看是战国时代的;从刻辞字体看,与春秋战国时期铜器铭文的字体比较接近。“根据以上几点,这一块卜骨的时代,可能是属于周代春秋或较晚期的东西。”但李学勤先生在《谈安阳小屯以外出土的有字甲骨》中说:“它应当是西周的。畅文斋、顾铁符两先生认为是春秋战国时代的,实在失之太晚。”1954年,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对坊堆遗址进行了清理,《山西洪赵县坊堆村古遗址墓群清理简报》称:清理的68座墓葬中,一般都是土坑。由于墓已遭受破坏,对时代的推断不能准确,仅从不完全的形制结构,或没有形制结构而根据葬式和随葬器物来初步推断时代的为51座,包括西周、战国、汉、唐、金各代,可能还有殷代的。
永凝堡位于洪洞县城东北约6公里,村的西、南、北三面是磨河,东边为开阔地,地势比周围几个村子都高。1953年,群众在打窑时发现了许多铜器。山西文管会曾前往勘查,并收集了20余件陶鬲,127件铜车马饰,8件铜鼎及兵器,另外还有彩陶片、骨贝等。同年7月又做了试掘,获得石器、骨器多种,尤其彩陶片更丰富,还发现了殷周时代的墓葬。1957年3月10日,群众取土打窑烧砖时,又发现重要铜器300余件。其中一件鼎,器底有烟熏痕迹,器内唇下有铭文;两件簋,一件器内底部有铭文。《山西洪赵县永凝东堡出土的铜器》结论说:“这些铜器与1954年坊堆村出土的大体相同,我们初步认为它应当是西周早期的遗物。”
1980年6月及10月,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考古队两次派员到永凝堡村进行考古调查、钻探和发掘。钻探面积1.3万多平方米,共发现灰坑20个,墓葬56座,大部为西周墓,个别较晚。有22座墓经过发掘清理。这些墓多为西周时期墓葬,大部分被盗。以BM5为例,此墓是这次发掘中面积最大的一个墓,未被盗。计有3鼎、2簋、1甗、2戈、6个銮铃以及车軎、马衔、镳等车马器。《山西洪洞永凝堡西周墓葬》结语说:“1,这十二座墓可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墓1座(NM9)。墓东西向,与坊堆西周早期墓葬相同。随葬品中,陶鬲形制、铜盖簋、铜鼎、铜戈与其他车马器也为西周早期墓常见形式。由此看来,此墓年代不晚于成康时期。中期墓4座。其中NDM14时代偏早。陶罐、铜簋属西周中期。此墓年代定在西周中期偏晚段较为适宜。晚期墓4座,均属西周晚期。2,在各墓区中,发现不少墓葬是两座一组平行排列,很可能是夫妻异穴合葬墓。再联系到南区与南东区出土铜器上均发现‘恒父’作器铭文,或许这一片是恒父家族墓地。3,根据洪洞、翼城两县发现的坊堆、永凝堡、天马、曲村四处大规模的早期西周文化遗址的情况,永凝堡西周墓地的发掘,为认为早期晋都在这一带的观点提供了新的证据,为探讨晋国早期文化提供了新的资料。”
对“坊堆——永凝堡遗址”,许多专家也发表了意见。张天恩先生说,“因为有历史文献的线索,洪洞永凝堡等遗址可能属于杨国,基本得到学术界的认同。”李建生先生说:“洪洞坊堆——永凝堡多为西周早、中期的遗址、墓葬,可以考虑是早期杨国的遗存。”李伯谦先生讲得更具体:“文献中的杨国的地望据《汉书·地理志》等记载是在汉之杨县,唐以后之洪洞。在洪洞县境坊堆——永凝堡一带发现了大规模的西周遗址,经调查和发掘,证明是从西周早期至春秋,曾出土过西周早期的带字卜骨和随葬有青铜器、玉器等礼器的贵族墓葬,显然是一处都邑规模的遗址,但遗憾的是不与文献记载的姬姓杨国始封的时间相合。既然文献说周宣王之子或后裔始封于杨,那么,该事件本身即表明当地的政权发生了变更,而且姬姓杨国封此之前就叫杨。姬姓杨国封此之前的这个杨,当然是另一个杨国,从坊堆——永凝堡遗址来看,很可能就是这一个杨国的遗存。尽管这两个国家都叫杨,但两者一前一后,一早一晚,国姓也有区别,实际情况很可能是从西周早期开始的杨国至两周之际被灭,宣王之子或后裔复封此地,但仍袭用了杨国的国号。”
此外,2016年,在距坊堆——永凝堡遗址南仅1公里的南秦村发掘出春秋墓两座、战国至秦墓3座、清代墓4座,出土各类文物200件套。另有专家提出距坊堆——永凝堡遗址南偏东约3公里洪安涧河以北的古县村,也可能是古杨国。这些都有待考古新的发现。 (刘国柱)
责任编辑: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