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凤朝阳,八仙过海。四角三弯,好簸好端……"
在交口县双池镇集上,一个四十来岁的汉子,手里拿张柳编的簸箕,边敲边喊。这顺口溜,这美观的簸箕,吸引来了买主,也吸引来一位电视台的记者,现场釆访。
汉子是一位柳匠,叫韩杵达,来自洪洞县万安镇韩家庄。他17岁跟父亲学柳编,已有30年的柳编生涯。他不仅会编簸箕,还会编笸箩、箢子、完全帽、疙捞子等,是个全把式。不仅会编,还会销,一辆摩托车,带上柳货,带上材料和工具,上石楼、永和、隰县、乡宁、吉县,跑交口、灵石、孝义,汾阳,走南闯北,又卖又修。人称簸箕侠。
双池镇集上,韩杵达的货刚刚卖完,准备返家,大麦郊村一老人叫住他,把他领到了该村里,微信群里一发,男男女女来了一群,你拿着损坏的簸箕,他拿着坏了的箢子,交给韩杵达修理。一修就是五天,賺了个腰包圆。
回到村里,韩杵达一家一家送罢柳货款,便下到窨里又编起来。他外出销的货,有自己编的,也有在村里收的。韩家庄人称簸箕之乡,柳编手艺几乎家家会,近年来,因为塑料、铁质产品的冲击,柳货市场萎缩,编织人员锐减,但还有不少人坚守这一传统产业。韩杵达就成了众人的销售代理。有时卖完付款,有时收货时先付一半。他讲信用,乡亲们也信得过他。
韩杵达一天能编两张大簸箕。这一天刚刚编完一张,手机忽然响了,是隰县午城酒厂打来的,要买50张簸箕。说是在网上搜寻到他的。网上怎么能有他呢?噢,是那个电视台记者给送上网的。
这以后,电话一个接一个:汾酒厂要50张簸箕,洪洞看守所要20个箢子,临汾东关要滚元宵的笸箩,蒲县蒲峪要粪疙捞。他编不过来时,就分给众人编。
韩杵达最近有了新想法,因为有人打电话要他编柳编沙发,一算成本,比编簸箕强多了,可惜他还不会。他正同柳编老师傅张有生合计,思谋着办一个柳编厂,不仅生产传统产品,也开发柳编工艺品、柳编用品,他说这个环保,有市场。
簸箕侠,正大胆地迈出新一步!
韩斌
2018年11月6日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