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大山深处的情缘

2020-09-09 09:23:44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临汾新闻网讯 你能想象,在人迹罕至的大山里,如何过着没水、没电的“原始生活”吗?你能想象,周围邻居都已搬空,“相依为命”的两户人家如何艰难度日吗?幸运的是,一次户外旅行让这座大山走进大众视野,一个人、一群人让两户人家走向现代生活,奇妙的缘分由此延伸……

  孙海峰是洪洞县人民检察院第二检察部副部长,也是一名资深户外旅游爱好者。2014年,他常常和几位朋友利用周末闲暇时间,去广胜寺景区后山“探险”。令他们意想不到的是,沿着蜿蜒崎岖的小道,逐步向“险境”进发,竟看到大山深处有人家。

  一眼望去,破旧不堪的五孔土窑洞被分为上下两座小院,“孤独”地矗立在大山之中。经过一番打听,孙海峰得知这里叫大白场,是明姜镇梁里村的一个自然村,原先居住着几十户人家。但是,由于当地自然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连保证日常基本生活的水、电都没有。所以,绝大部分村民在近十几年中,陆续搬到了山下,只剩下这两座小院的主人——老五和老七。

  老五和老七是亲兄弟,老五的儿女们早已搬去了山下,但他和老伴坚持守着老屋。老七至今未婚,单身一人,也舍不得离开这里。三口人就这样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当孙海峰第一次踏进他们家时,不由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窗户很小,窑洞很深,进去两眼一黑,缓了半天才能看清。墙上挂着的煤油灯,是他们唯一的照明方式。做饭、生活、喂牲口用的水,是通过水窖收集的雨水和雪水。唯一的经济来源,是几亩玉米、山药、土豆,还有放养的二三十只羊。遇到收成不好时,一年仅有几千元进账。”

  “万万没想到,他们这样贫穷落后。”下山时,孙海峰和朋友们的心情格外沉重,继而决定要想方设法帮帮他们。这时,孙海峰灵机一动,提议为他们安装太阳能发电设备,解决日常照明、看电视的问题。

  说干就干,为了能让他们在即将到来的除夕夜看上央视春晚,孙海峰和朋友利用下班空闲时间筹划相关事宜,先是邀请专业人士设计方案,接着网购了所需部分设备、配件及卫星天线、电视机等,再找焊工焊接了固定太阳能电池的铁架子。

  几天后,趁着周末放假,孙海峰和朋友刘建忠找来两个安装电工,4个人肩扛手提着大包小包,深一脚浅一脚地来到老七家。此时,令孙海峰大为感动的是,之前,他先将电瓶、太阳能电池板送至广胜寺镇的一个驴友家里,委托对方一定想办法通知老七用驴把设备驮回去。结果,驴友叫来一个朋友,两人花费5个多小时,扛着重达百斤的设备徒步进山,先行送了过来。

  一切就绪,按照事前分工,他们有条不紊地安装太阳能、蓄电池、逆变器、电灯、电视机、卫星接送天线。几个小时后,电灯散发着明亮的光芒,电视机呈现着五彩缤纷的图像,黑黝黝的窑洞第一次亮堂起来。老五、老七哽咽着说:“从来没想过,我们会过上这样的好日子。太感谢你们了,是你们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从此,大山深处的两户人家成了孙海峰不变的牵挂。只要有时间,他就会进山看看,给他们送些肉、茶叶、酒及一些急需物品,跟他们说说外面的世界、讲讲新鲜的故事。受他影响,儿子孙江桦也爱上了这片大山,爱上了这些淳朴的山民。大学放假期间,孙江桦和同学以此为主题,拍摄了一部纪实微电影——《大山中的坚守》。一经发布,立即在当地引起轰动,使更多人了解和关注这两个留守家庭的现状与困境。

  在国家扶贫政策的帮扶下,在孙海峰和爱心人士的帮助下,老五、老七的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看着他人为自己忙前忙后,他们总觉得心里过意不去,三番五次追问孙海峰安装太阳能和添置电器、物件花了多少钱,硬塞给孙海峰几千块钱。孙海峰说,“我们总比你们经济宽裕点儿”,同时把塞过来的钱还了回去。

  时至今日,原本素不相识的人成了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每当地里的山药、土豆成熟了,老五、老七总要挑出个头最大、品相最好的给县城里的“亲人”送去。前不久,山桃成熟了,孙海峰和朋友们如约上山,大家赏着美景、吃着农家饭,欢声笑语在山间回荡,使整座山都热闹起来。

  一次偶然,成就了这段珍贵的情缘。孙海峰动情地说:“有段时间不见,他们就会跟上山的驴友打听我是不是在忙,委托对方给我带些土特产。我们就跟一家人一样,彼此牵挂和惦念。我也会尽自己多能,多多帮助他们,让他们和外界的联系多一些。”

  记者 李静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