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马市蒲剧团进京会演脱颖而出,答案在这里

2017-08-16 09:35:22 来源:临汾新闻网

《樱桃花开》别样红

——侯马市蒲剧团扎根基层创新传承纪实

  临汾新闻网讯 暑天,北京,全国地方戏演出中心——中国评剧大剧院,“2017年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正在这里火热进行。侯马市蒲剧团创作排练的现代戏《樱桃花开》连演两场,剧场内座无虚席,近千名不同地域、不同年龄段的观众,随着剧中主人公的命运时而悲愤、时而喜叹,完全沉浸在演员出神入化的唱念做打和铿锵苍凉的音乐之中。

  据悉,由中宣部、文化部主办的“2017年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剧目共32台,涉及33个剧种,28台大戏。作为我省地域面积最小的县级市,侯马市蒲剧团究竟是凭借怎样的实力享誉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并从地方剧种众多的我省脱颖而出晋京会演的?让我们循着侯马市蒲剧团的成长之路一起寻找答案吧。

演出现场

  “晋南乡土才是咱蒲剧的根”

  “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用在成立于1976年7月1日的侯马市蒲剧团再恰当不过了。

  曾几何时,各地的文艺团体几乎都是由地方政府供养,演好演赖、演多演少,没有科学的评价体系。随着一轮又一轮深化改革,我国的文化体制也出现重大变革。2010年年底,侯马市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将原来事业单位编制的侯马市蒲剧团整体转制为企业单位,35年躺在政府怀抱里等着“喂奶吃”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面对突然地“断奶”,团里人心躁动。已届知天命之年的团长刘秀花耐着性子安抚着每一颗失落的心,她鼓励大家:“蒲剧的根在晋南,只要大伙儿低下身段、眼睛向下,广大的农村戏迷是不会抛弃我们的!”就像解放前的戏班子闯荡江湖一样,刘秀花带着她的团队在晋南农村地区开始了艰难的求生之路。红白喜事、逢年过节、祝寿庆典……只要人家邀请,不管钱多钱少、路远路近,大伙儿都会尽心尽力,拿出看家本领来满足观众所需。没有旅店住,大家就挤在老百姓的土炕上;没有舞台,大家就一起动手搭台子……许多老人在自家门口欣赏到了久违的、本土的蒲剧表演,热泪涟涟,自发地到剧团驻地看望自己喜欢的演员,给他们送上自家的土特产:“秀花,我们都爱看你们的戏,你们可要常来啊!”

  熬过一段困难的日子,侯马市蒲剧团迎来了曙光。侯马市委、市政府并没有把改制后的蒲剧团一推了之,基于蒲剧团坚持下乡演出、文化惠民的传统,决定开展“送戏下乡”活动,由侯马市蒲剧团每年为全市78个农村(社区)免费演出一场戏,所需经费由政府买单,每场补助5000元。为了使送戏下乡活动能够长期、有效、持续地开展下去,侯马市委、市政府于2014年把送戏下乡活动的补助经费纳入了年度财政预算。此举不仅解除了剧团的生存之忧,极大地调动了剧团演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使大家意识到:戏曲只有扎根于民、服务于民,才会有出路!

  多年来的送戏下乡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和广泛好评,也大大拓展了侯马市蒲剧团的生存空间。东到沁水,北至霍州,西到陕西韩城,南到河南灵宝,侯马市蒲剧团的足迹遍布黄河金三角40余个县市,年均演出260余场,年收入达100余万元。

  “新田文化是咱创作的源泉”

  扎根于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淳朴的三晋文化发祥地新田沃土,侯马市蒲剧团在我省乃至国内的戏曲文化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直以来,侯马市蒲剧团的文艺创作团队始终坚持以弘扬晋国古都文化为己任,秉持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结合侯马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剧目。其中,《忤逆坟》获省文化厅举办的“四大梆子”调演“综合治理大奖”;《晋宫轶事》获省委宣传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蒲州梆子腔》代表我省参加文化部在广州举办的第九届中国艺术节,荣获第十五届“群星奖”音乐类大奖,并参加首届中国农民艺术节表演。《程婴救孤》《火烧绵山》等晋国文化系列剧目也久演不衰,深得好评。

  在侯马市蒲剧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刘秀花看来,尽管剧团属于最基层的文艺院团,但也必须注重原创、重视挖掘本土文化,“这是我们团在晋南立足演出团体前列的核心,更重要的是,我们团自实施文化体制改革以后,特别强调团队的力量,团结就是力量。我们认为,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要想打造一个好的艺术作品,没有优秀的主创团队是无法实现的。”

  用山西元素讲述山西故事、传递山西力量、弘扬山西精神,这才是三晋文化的根本所在。刘秀花以该团原创古装剧《忤逆坟》为例介绍道:“它取材于元末明初发生在侯马的一个真实故事,主要是教育人们在独生子女教育上要从小从细微处着手,才能使我们的下一代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这个忤逆坟就位于侯马市东呈王村西南60米。”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侯马市文化局局长范孟龙介绍说,侯马市蒲剧团的发展离不开各级政府的鼎力扶持。近年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侯马市在2016年召开的市十一届党代会上也提出了“产业聚集、城乡共建、文化崛起、环境提升、民生改善”五大兴市战略。在侯马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把送戏下乡列为年度财政预算,为创排《樱桃花开》投入资金达200万元,“我们要以戏曲传承发展工程为载体,作为‘文化崛起’的举措之一,打造一批名演员,打造一批名剧目,让侯马蒲剧团走出山西,走向全国,让更多的人了解山西、了解侯马。”

  为增强演出市场的竞争力,侯马市蒲剧团采取稳定现有人员、充实新鲜血液、积极引进人才、更新舞台设备等一系列措施,打造尖端表演艺术团队。近年来共招聘年轻演员15名,均来自临汾、运城艺术学校。目前,剧团有演职员52名,其中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7人,演职人员薪金待遇提高了10%;投资50万元更新了舞台音响、灯光设备、演出服装,大大提升了剧团的艺术表演水平。

  “以人民为中心就是我们的创作导向”

  “樱桃好吃树难栽,经霜弥坚芳自来。”新编现代戏《樱桃花开》,取材于侯马市首届十大道德模范李奉襄的感人事迹,经艺术提炼加工,生动地叙述了樱桃村妇女英花在丈夫不幸遇车祸身亡后,为了公婆晚年生活的幸福,摒弃世俗偏见,几经波折,带上公婆改嫁的心路历程,歌颂了新一代女性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婚姻观,塑造了一个勇于担当、德孝为先的好媳妇形象。

  侯马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张清江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能否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作为最基层的文艺团体,我们的身边就有着丰富的艺术原料矿藏,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写身边的人,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才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

  2014年,侯马市蒲剧团组织本团创作团队和业务骨干,以李奉襄带上公婆改嫁的感人事迹为素材,编创成一部歌颂孝老敬亲新风尚的蒲剧现代戏《带着公婆再嫁》。演出后获得了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2014年下半年,《带着公婆再嫁》被改编为《只等樱桃红》。2015年4月,剧团邀请中国戏曲学院表导系副教授席凯、研究生程莉莉担任导演,重新打磨创作了这部作品,成功将《只等樱桃红》改编为《樱桃花开》。2017年3月,《樱桃花开》在太原市南宫剧场参加了山西省2017年新春新创优秀剧目展演。

  来自安徽凤阳的观众李先生在观看了《樱桃花开》后说:“我是带着妻子和孩子来北京旅游的,也是第一次观看蒲剧。这部戏有生活、有艺术,用山西元素讲山西故事,自始至终贯穿着孝老爱亲的正能量,让我们一家深受感动。”

  北京演艺集团艺委会副主任、一级作曲王亚勋评价道:“蒲剧《樱桃花开》以自然平实、连贯流畅的风格,烘托出主要演员丰满的人物形象,英花自立自强的顽强性格令人敬佩。从创作的角度看,音乐的序曲应符合戏剧的风格和主题。从编排、音乐、唱腔和题材上看,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好剧。”

  (崔选荣


     

责任编辑:张茜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