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州宋加香:芦笋种植“三级跳”

2015-05-22 08:37:48 来源:临汾新闻网

宋加香:芦笋种植“三级跳”   

  临汾新闻网讯 “家里种芦笋,收入几万元;胜过城里人,日子比蜜甜。”这是霍州市大张镇五里垣村的笋农们流传的一句顺口溜。2008年,五里垣村只有20余户种植芦笋,经过近几年的推广普及,如今,在霍州芦笋协会的带动下,老百姓从中尝到了甜头,种植芦笋的农民越来越多。目前,霍州市已有16个示范基地,50余个示范大棚,300余户笋农,覆盖5个乡镇,60个行政村,种植面积达2000余亩,年产150万公斤,年创经济效益1200万元。日前,记者走进五里垣村,现场探究霍州市芦笋协会会长、引种推广芦笋第一人宋加香带领笋农们发展芦笋产业的“跳跃式发展”。

    

    探路:勇气+科技

    五里垣村气候宜人,土地肥沃。多年来,村民们脱离不了种植小麦、玉米广种薄收的意识。从小受父亲“创新”思维的影响,宋加香思考着怎样用科技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2006年,我下决心走出去考察,请教专家。经过技术论证后,决定在自家的地里试种芦笋。”宋加香开门见山地说,当时,村里没有人种过芦笋,村民对种芦笋心存疑虑,都处于观望状态,为了推广芦笋种植,他就把村民带到自己的笋田,进行实地讲解,村民瞅着和“蒿”一样的东西,“嘿,这就是‘笋’,能赚钱吗?”对于他苦口婆心地讲解,村民疑惑不解,持观望态度。种植技术、经验、销路都靠自己摸索,妻子担心他“折腾”不好赔了。“艺高胆大”是能人。宋加香说服了妻子,大胆试种了4亩芦笋,全部心血倾注在育苗、定植、管理等环节。天道酬勤,次年试验田喜获丰收,宋加香的成功激起了村民种植的热情,使村民看到了美好生活的希望。“2008年,在他的带动下,村民们纷纷加入到芦笋的种植行列中,村里的芦笋种植迅速发展到20余户。宋加香从育苗、定植、定植后的管理、采收期的时间到采割的尺寸、质量、销售价格与渠道,每一个关键环节都详细地为村民现场指导,并定时聘请资深专家前来培训,解决农户生产中的疑难问题,进一步提高村民的种植技术。

    

    帮扶:科学+传授

    2009年,宋加香申请成立霍州芦笋协会,采用‘协会+基地+农户’经营模式,为广大笋农在种植、栽培技术等方面提供帮助。2009年,又成立了霍州市星苑绿芦笋种植专业合作社。目前,种植面积已达3000余亩。”宋会长脸上洋溢着喜悦告诉记者。 

    宋加香对天气预报“情有独钟”,因为天气关乎着芦笋的“命运”。一场寒流、一场雪灾使笋芽受冻致伤。危难时刻,宋会长带领骨干科学指导帮扶,为芦笋产业挽回损失几万元。2013年4月5日,寒流来临之前,宋加香及时指导笋农将15公分-18公分不够尺寸的芦笋全部采割,这样给每户笋农挽回损失达1000余元。4月8日,强寒流再次来袭,宋加香带领技术骨干深入田间地头,指导笋农给芦笋进行覆盖地膜或覆土,这样也减少了一部分损失。4月18日,一场雪灾,又给芦笋一次严重的致伤。两次冻伤后,刚出的笋芽又再次受到冻害,可谓是雪上加霜。为了使芦笋损失下降到最低,宋加香及时调回芦笋苗——促芽先锋,免费提供给笋农,并指导笋农及时给芦笋追施,使新芽再发,芦笋又绿,为芦笋产业挽回损失300多万元。在他的带领下,协会为笋农趟出了一条科学致富路。

    怎样才能把芦笋产业做好、做大、做强,科普要先行,管理是关键。几年来,宋加香先后完善了协会科普宣传栏、电脑、电视、光碟等设施,发放宣传资料,还组织了一批由50人组成的技术骨干多次到永济、山东、河北等地进行考察并接受培训,并多次把外地专家请回来实地开展技术培训。通过常年开展科普惠农活动,协会培养了一大批“懂知识、会管理、善经营”的技术骨干。

    

     成功:政策+销路

    “学技能、想致富、盼服务”已成为笋农的心声。为此,芦笋协会在临汾市委,霍州市科协,大张镇党委、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下,走出了一条“合作+帮扶+供销+科普+发展”的新路子。

    “8亩芦笋,仅两个半月就收入4.8万元,这是我做梦都不敢想的。”霍州市大张镇五里垣村的芦笋种植户王素平脸上挂满了幸福的笑容对记者说,“种芦笋效益高、风险小,最关键的技术和销路问题,我们只需投入劳动,便可坐在地头数钞票了,凭良心说,能有这样的好收成,应给宋加香记头功。”在五里垣村,和王素平一样在芦笋协会帮助下发展起来的种植户还有不少。

    三教乡安乐村的刘玉林,2010年怀着忐忑的心情试种2.5亩,没想到两年收入3万余元,2012年他坚定信念新增20余亩,成为芦笋种植大户。

    为了扩大种植规模,不断向产业化、标准化、规范化方向迈进,同时降低市场风险,宋加香积极与永济连桥食品加工企业建立供销关系,走“企业+基地+农户+协会”的生产经营模式,依托“政府—协会—农户”的对口模式,形成了从种到产、从产到销一条龙服务。同时对笋农的产品进行统一收购,破解了卖笋难问题。目前,协会建立了16个育苗基地,引进了美国王子、冠军、哥兰德、丰特利新品种,又为笋农制订了新的种植方案,“增大密度,地膜覆盖”新技术的应用,切合当地实际,受到笋农们的欢迎。霍州市芦笋协会正站在时代的前沿,承载着幸福与责任,为当地新农村转型跨越大发展描绘出新蓝图。 (范韶华


     

责任编辑:柏东丽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