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隆冬时节,天寒地冻,霍州姑娘赵艳在贵州扶起倒地老人并义务照顾4年的善举却温暖人心,也感动了全国,像这样的好人,在霍州市不止一个。
近年来,霍州市立足打造好人之城、文明之城,用好人去引领、用活动去感染、用制度去推动,一粒一粒,播撒下崇德向善的种子,一朵一朵,盛开了满园飘香的德善之花!
一个好人温暖一方热土
霍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生活于这块热土上的霍山儿女,自古就有着质朴向上的品质。新的时代,更赋予霍山儿女新的内涵和品质。这些年,一个个“霍州好人”层出不穷,他们的事迹感动着这里的人们,也温暖着这片希望的热土。
在贵州凤冈打工的霍州女孩赵艳,四年前在凤冈县街头扶起一位倒地的老人,当得知老人是一位抗战老兵,无人照顾时,她义无反顾地承担起照顾老人的责任,上演了一段“黔爷爷”与“晋孙女”的感人故事;不仅如此,这位善良的姑娘一直默默无闻地帮助当地200多名留守儿童、孤儿和困难大学生。她的愿望就是让这些可怜孩子早日摆脱贫困。
20年不离不弃,悉心照料高位截瘫妻子的柴双锁,为了多挣点钱给妻子看病,他打工专挑重活、累活。常年劳累,自己也患上严重的腰椎病、静脉曲张。然而,他对妻子总是无微不至,每天都要为妻子烧洗脸水,为她穿衣、洗漱、按摩。他说:“照顾妻子是我的责任,因为当初承诺过要对她好一辈子。”
丈夫突然离世,公公瘫痪在床,一位领养的小姑子,还有一双没有血缘关系的儿女,家中一贫如洗……不幸的刘冬梅曾经几度崩溃,极度伤心时,她嚎啕大哭过,但哭过后,又埋下头,下地干活、伺候瘫痪公公、抚养小姑、照看孩子。有人劝她另寻幸福,但她却说:“我不能走,我走了这个家就塌了。”
“好人”们的事迹总是令人感动,叫人敬佩。为了弘扬“好人”的高尚美德,近年来,霍州市连续开展了两届“十大道德模范暨百名文明公民”评选活动,持续开展“最美家庭”“美德少年”“全市十佳青年”等一系列道德人物评选活动,这些活动覆盖到各行各业,深入到基层社区、村组、企业和学校,活动遴选出人们身边公认的好人,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起了一个个道德的标杆。
“人人见贤思齐。在这些好人的影响和带动下,霍州人崇德向善之风蔚然兴起。”霍州市委宣传部部长黄晓君说。
一群老人点亮文明之灯
在霍州,有这样一群老人,他们虽已年过七旬,但提起为民众搞核心价值观宣讲,个个都劲头十足。
2014年以来,霍州市在全市范围内实施了以“德润霍州·共筑梦想”为主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精神文明建设、社会管理创新、文化繁荣发展、党员干部示范“五大工程”。126名离退休老干部响应党的号召,自发组成老干部志愿宣讲团,加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潮中。
“我们将发挥余热,用全部精力传播中国‘好声音’,讲述霍州‘好故事’。”当年,从霍州市委书记陈纲手中接过授旗的退休老干部郭思红慷慨宣誓。
宣讲怎么搞?群众愿不愿意接受?会不会冷场?……很多人为老同志们担忧。郭思红也觉得难,但这位经验丰富、不怕困难的老党员却说横下了心:一定要把活动搞成个样子。在随后的日子里,他下基层,听民意,与老伙伴们研究方案。那股子认真劲儿,真是不亚于当年干工作的时候。
老干部宣讲团成员的平均年龄为66岁,最大的87岁,他们顶严寒、冒酷暑,深入乡镇、社区、农村、学校、企业和部队,通过快板、歌舞、书画展、专题讲座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宣讲中华传统美德、党的方针政策,弘扬正气,凝聚人心。
为了提高宣讲的吸引力、感染力、针对性、实效性,老干部们虚心“充电”,听党课、做调研、学上网、细备课……陈新华在接到宣讲任务后,学会上网查资料,亲手打印出上万字的课案,前前后后更正了五、六次,用了近一个星期的时间才备好一堂讲稿;薛李珠为了提高宣讲针对性,多次深入授课点了解村风、民风,力争做到有的放矢;老年大学音乐班教师傅瑾壁为了使节目新颖、有说服力,深入一线挖掘好人好事,把普通百姓的鲜活事例编排在节目中……
老干部们的智慧和心血,凝结成一场场贴近实际的宣讲,一次次面对面的交流,一个个鲜活的精彩节目,如春风化雨,滋润着广大干部群众的心田;亦如一团未尽的火焰点亮万盏文明之灯。
在老干部的感召下,千名干部走出机关,下基层、进农村,访贫问寒送温暖;文艺志愿者奔赴山庄窝铺、基层一线,用文艺形式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百名青年志愿者则活跃在汾河岸边,清除垃圾,走上街头,刷洗栏杆,深入敬老院为老人理发、洗衣服……古霍大地,处处一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场面。
一片爱心托起万千希望
“8月初,我的父亲突然去世,痛苦中的家人为我的学费发愁之际,政府和家乡的爱心人士伸出友爱之手,帮我和其他困难 家庭的同学圆梦。我一定努力学习,将来回报社会……”2015年8月21日上午,即将步入大学的贫困学生武荣荣在得到7000元救助金后,站在霍州市中镇文化广场,面向大众倾吐心声。
“我们要让每一个霍州籍的学生都能上得起学、上得完学、上得好学!”这是霍州市委、市政府的庄严承诺。
为了践诺,霍州市政府出台了《四类困难家庭学生救助方案》,单亲亡故、双亲亡故、父母一方卧病在床、本人有重大残疾的四类困难学生,只要向民政部门提出申请,每年即可获得600元—1800元的救助,情况非常特殊的,还可享受其他救助。仅这项支出,霍州市财政每年要拿出近300万元。
为了践诺,霍州市相继成立了爱心助学基金、宗荣禄奖学金、紫云助学基金、京霍情助等多家爱心助学基金会,并且每年暑假,都要举行一次大型的爱心助学大会,组织当地机关党员干部为困难学生奉献爱心,并当场为贫困家庭学生和困难大学生发放助学款。
在当地助学政策的影响下,社会各界纷纷响应,许多企业、爱心人士慷慨解囊。
当地企业家朱志宏个人出资的紫云助学基金,虽然面临企业经营不太顺利的困境,但仍坚持10年捐资达200多万元。
令人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普通市民也纷纷加入爱心奉献行列。在当地一家酒店打工的市民王雪兰,每年都带着她的孩子来参加助学捐款。她说:“帮助困难孩子一把,他们懂得感恩,将来也会将爱心传递下去。”她那懂事的女儿也虔诚地说:“只要人人奉献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如今,在霍州市委、市政府倡导下,爱心助学已成为许多霍州人的自觉行为,“四类贫困家庭救助暨爱心助学大会”也已连续举办7年,共募集善款1646万元,救助困难学生1.4万人。
有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片沃土,德善之花将常开不谢,永放光彩!
记者 董枭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