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乔忠延
践行官箴的楷模曹端
曹端饱读诗书,推崇孔孟,所著书籍无一不在传布仁爱善行。敦促他人为善,自己首先躬行。他在霍州担任学正时,闻知学生王鉴母亲病体缠身,无钱医治,立即赶到家中,探望宽慰。而后,送去自己3个月的俸禄给予资助。学生张诚父母双亡,和奶奶度日,家境贫穷,几近断炊,曹端也解囊济困。他的仁爱不是嘴上吹出的泡泡,而是行动留下的屐痕。
“孝乃百行之源,万善之首。故之君子,自生至死,顷步不敢忘孝。”曹端在《夜行烛》中这样行文,在生活中也这样做人。他恪守孝道,诚敬备至。永乐十六年,曹端的母亲病故。身在霍州的曹端惊闻噩耗,悲伤欲绝。次日,他披发光脚,归家奔丧。一路上身掩草帘,餐风露宿,见者无不随之落泪。安葬母亲没多时,父亲也不幸病逝。曹端在父母墓旁搭棚守孝,自备碓臼,舂米做饭。他五味不食,淡粮充饥,日日如此,一守就是3载。
曹端提倡“公生明,廉生威”,而且时时处处践行不殆。他受命去陕西主管乡试,对身边的从人说:取士要公平。比如盖屋,用一朽木,必弃一良材。”话刚说过,就有人向他举荐朽木。
举荐者是当地一位权势要员,按照惯例主考大人不能不给他这个面子。举荐毕,他敬候佳音,岂料只候到曹端一首诗:天道原是秉至公,受天明命列人中。论才若不以天道,王法虽容天不容。”官员只能作罢,不敢再讨没趣。
公至如此,廉也令人敬服。不必再打开古籍照录琐事,只要看看曹端的后事就一清二楚。宣德九年(1434年),59岁的曹端身染重疴,逝于霍州。叶落归根,本该送归故里河南省渑池县安葬,可是曹端却被孤身葬于霍山脚下。原因是归里安葬,路途遥远,需要花费。而一生清廉的曹端连这点积蓄也没有,只能就近掩埋。
责任编辑: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