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是特殊困难群体,关爱残疾人,帮助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是全社会的责任。近年来,霍州市以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推进残疾人小康建设为主线,以帮扶贫困改善生活为出发点,以全方位服务残疾人为目标,按照“突出主线、突击中心、突破瓶颈、突围平台”的工作思路,立足基层,面向农村,一心一意为残疾人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使残疾人参与社会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为残疾人撑起幸福生活的蓝天。
信息网站 有声有色
“现在是信息化的社会,必须构建现代化的管理服务体系,才能有力推进残疾人事业实现跨越式的发展。”这是霍州市残联理事长闫记红的观点,也是霍州残联的工作理念。
“霍州市残疾人的信息都在这里,你看,只要鼠标轻轻一点,所有残疾人信息一跃而出,系统而快捷,你想找谁,一点就行了,这不仅杜绝了虚假、瞒报的现象,还大大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这在以前是想也不敢想的。”闫记红介绍说,以前一个基层残疾人信息反馈,少则三五天,多则几个月,甚至一年都报不回来。现在,只要一个短信,我们的残疾人大网络就高速运转起来,不到三天就可以反馈回全部的数据。残疾人朋友还可以给我们留言,提意见,促进我们的工作。
如今,打开霍州市残疾人联合网站,残疾人政策法规、康复知识、机构设置等内容一目了然。与此同时,该市建立了市、乡残联工作人员和村残疾人专职委员三级网络短信平台,发布相关残联工作安排和任务部署,使各项工作得到顺利高效落实,构筑了残疾人工作市、镇、村三级工作网络体系,强化了队伍素质,提高了办事能力和业务水平,为进一步开展残疾人工作奠定了基础。
康复服务 亮点纷呈
“残疾人事业是全社会的事业,我们要让全社会的人都知道这项事业,要让全社会的人都关爱残疾人、帮助残疾人。”基于这一理念,霍州市始终坚持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残联牵头的工作方针,建立完善了康复网络,编织残疾人充满爱心和温暖的生活。
为尽快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该市充分利用新农村信息中心、电视广播等媒体,开设康复知识专栏,开展康复知识专题讲座,向残疾人及其家属提供实用的康复信息,进行业务培训,传授康复方法,提高残疾人的自我康复意识。按照“因人制宜、突出实效、不留死角、就地与转介服务相结合”的原则,结合数据动态更新调查认真摸清底数,入户调查,掌握了各类残疾人的数量、致残原因、家庭状况等情况,做到情况明了、底数清晰,并及时把国家、省、市的优惠政策和救助项目落实到最适合、最急需、康复最有效果的残疾人身上,有针对性地提供个性化服务。
该市利用各种媒体积极开展创建“残疾儿童康复无盲点市”工作宣传,做到家喻户晓,各村(社区)康复协调员对本辖区内残疾儿童进行摸底登记,建立全市残疾儿童随报制度和残疾儿童动态数据库,做到了新生一例登记一例,早预防、早筛查、早转介、早治疗、早康复。该市把落实康复项目的实施作为康复工作的重头戏,市对乡、乡对村、村对人,严格程序明确责任,确保项目落实见人见效。开展了盲人定向行走培训,培训各乡、镇(街道办)80余人;对白内障患者进行了筛查,为全市340例白内障患者实施了复明手术;对有需求的残疾人发放轮椅168辆、助听器4台;为行走不便的残疾人发放辅具208件,盲人用品208件,低视力辅具105件,受到社会和残疾人的好评。
扶贫就业 如火如荼
生活在霍州的1万多名残疾人是幸福的,也是幸运的。因为有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怀,有市、乡、村三级残疾人服务网络的保障,他们是得到更多照顾和服务的群体。
在扶贫救助方面,该市残联与教育、民政及乡、镇(街道办)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实施重度残疾学生和重度残疾人子女就学救助政策,认真落实省彩票公益金助学项目。组织各镇残联理事和各村残疾人专职委员进行业务培训,重点对残疾人数据动态更新、劳动就业等工作进行了业务辅导。
“帮助一个人,造福一家人。”残疾人就业是残疾人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残联工作中最难做的一项工作,该市完成了残疾人就业与职业培训实名制统计系统录入工作,进一步加大残疾人职业技能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组织90名残疾人和部分家属及乡镇残联理事100余人开展为期3天的残疾人农村贫困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培训内容为油用牡丹和秋葵种植,通过培训让该市农村贫困残疾人学有一技之长,增加收入,改善生活。对于有些居住偏远、交通不便的残疾人,该市则组织专门力量上门培训指导。
“只要我们心中装着残疾人,想他们所想,谋他们所思,广大残疾人一定会生活得更加美好。”采访结束时,该市残联理事长闫记红满怀信心地说,扶残无止境,助残永无歇,他们将以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努力打造具有霍州特色的新时期残疾人事业发展之路,进一步夯实基础,提升服务水平,再创残联工作新辉煌。
记者 范韶华
责任编辑:席沛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