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黑变绿的蝶变
——霍州市辛置镇发展乡村旅游纪实
临汾新闻网讯 千佛崖、文昌阁、笔尖塔、白壁关古战场……一个个特色突出、底蕴丰厚的文物古迹让人沉浸在历史长河中,感叹古今;乡村农耕文化园、黄河风情艺术馆、百亩甜瓜采摘园、南潭泉公园……一次次体会乡村游的趣味,让人流连忘返。
“辛置镇位于霍州最南端,与洪洞、汾西毗连,是资源重镇、文化大镇。近年来,我们把目光从地下矿产资源转向得天独厚的文物资源,将旅游产业开发与扶贫开发有机融合,为村民创业、就业、增收、脱贫提供了平台,全力将旅游业打造成为带动三产崛起,带动经济发展的朝阳产业,实现从地下向地上、从黑色向绿色、从枯竭向朝阳的转变。”辛置镇党委书记房文斌开门见山地说。辛置镇根据文物古迹众多的优势,因地制宜,开启发展绿色旅游的大胆尝试。
要甩掉“黑”帽子,环境整治势在必行。基于这个理念,该镇打响了一场以铁的意志、铁的手腕、铁的决心、铁的制度为主的百日环境攻坚战。
去年,该镇投资1.8亿元完成了镇区道路综合改造工程,实现道路美化、绿化、亮化。今年4月,该镇联合住建、交 警、运管、工商等部门,对辛置一处市场环境进行集中整治,重点对车辆的乱停乱放、“黑车”运营、流动摊点占道经营、生活垃圾随意抛洒等现象进行了集中整治、集中管理、规范经营,从根本上解决了小摊贩占道经营的“顽疾”。该镇紧抓植树造林黄金时节,绿化27.5公里,对主干道进行绿化覆盖和环境整治,巩固提升干线公路绿化水平,切实改善镇容镇貌。
一条以郭庄村雕刻灵动的“千佛崖”为起点、连接辛置村古色古香的“奎星楼”、白衣阁、辛置旧车站遗址、塔底村东岳庙、段庄村三教庙,以文化底蕴浓厚的“梁衡文化村”—— —下马洼村为终点的“锦绣辛置·文化之旅”辛置一日游线路,逐步形成初具规模的旅游产业和旅游扶贫产业带。
盛夏时节,下马洼村杨柳成荫、古迹棋布,宛如一颗明珠镶嵌在黄土沟壑之中。当代著名学者、作家、新闻理论家梁衡就出生在这个古朴美丽的小山村里,文化广场上一块精美的石头上镌刻着——“何处是乡愁,云在霍山头。儿时常入梦,杏黄麦子熟。”格外引人注目。这是梁衡春节回家乡写的一首诗——《乡愁》,字里行间饱含着对家乡的爱。
在“中镇霍山·华夏州署”霍州市第九届文化旅游月的活动之一——美丽霍州系列活动暨人文辛置一日游启动仪式中,这个昔日名不见经传的村庄吸引了各个媒体采风团到这里来采风,游文昌阁、览文化园、登文笔塔,游名人旧居,品文化古韵。
当天,梁衡研究会辛置分会及辛置镇乡村文化记忆馆也正式揭牌,梁衡文学作品《夏感》《南塘泉记》石刻碑文揭幕。《夏感》碑刻矗立在下马洼村文化园,游人观止,感叹不已。
梁衡文化馆和梁衡研究会辛置分会设在了下马洼村文化园内,只见梁衡文化展厅、书画展厅和阅览厅错落有致,展厅里分别展出了梁衡成长经历、理论研究、创作年表、学术成果、诗词、经典书籍和读本。
“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伴随着学生们齐声朗诵梁衡散文《夏感》,琅琅童声回荡在整个下马洼村。人们仿佛回到了童年的夏天。《夏感》源于梁衡儿时在故乡的真切感受,2001年被选入初中课本使用至今。
闫思名是下马洼村的一名中学生,她参观展厅后激动地说:“梁爷爷写的《晋祠》《觅渡、觅渡,觅何处》等作品,我在课本里都读过,梁爷爷的散文家喻户晓,我要好好向他学习,学成后建设家乡。”
如今的辛置镇,“黑色”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绿色”浸染着人们的心灵。
辛置镇正依托霍州市最大的庙会,形成300多个商家组成的大型贸易交流活动;依托梁衡文化,打造下马洼特色小镇;依托全域旅游,转型绿色产业,让乡村文化旅游成为带动全镇经济发展的主潮流。这点点滴滴的文化旅游元素,犹如一条条丝线,铺就辛置镇文化旅游的锦绣之旅,使这个在资源枯竭困境中的乡镇,探索出了一条从“黑色印象”向“绿色发展”的蝶变之路。记者 范韶华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