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说起桃花,人们联想到的也许是“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美不胜收,也许是“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的娇艳姿容,但不会想到还有一种叫做桃花面的民间小吃。
近日,霍州市民乔斌的祖父将要过90岁生日,老人鲐背之年的寿辰,家里人自然想好好操办一番。可一辈子勤俭节约的老寿星,却婉拒了晚辈们的大操大办,而是点名要在家中院内摆流水席,不要“盘盘碟碟”,只请亲友吃一碗桃花面。
何为桃花面?今年才30岁出头的乔斌,自告奋勇地承担了祖父过寿的招待任务,可一听桃花面这三个字,瞬间就傻了眼。原来,老人口中的桃花面,是用霍州特制的细饸饹面盛碗后,摆上烧肉、肉丸、酥肉等三样肉菜,再浇上农家自制大酱配制出的汤料而成。据霍州当地人讲述,霍州桃花面,因为面内烧肉、肉丸、酥肉入碗时,均以大块盛放,浇汤之后,褐色的汤底、细白的面团,粉红的烧肉,远远看去仿佛一朵桃花,故名桃花面。
还有一种说法,据说在清朝时期,著名戏曲家、传世名剧《桃花扇》的作者、孔子六十四代传人孔尚任来霍州游玩,住在知州孔兴琏署中。一天,孔兴琏陪同孔尚任到陶唐峪拜谒尧祠,中午在尧祠用饭,吃的便是霍州饸饹面。只是为了招待孔尚任这样的贵客,厨师特意在饸饹面里加了烧肉、酥肉、丸子等。
一路游山玩水,孔尚任早已饥肠辘辘,看到美食上桌,拿筷便吃,一碗吃完,还想再吃一碗,等面时,随口问这是谁做的饭。祠堂里的人告诉他,这是桃花姑娘做的。孔尚任一听,连连点头,拍手叫好“桃花面好!桃花面好!”从此,当地百姓便把加有烧肉、酥肉、丸子等的饸饹面称为“桃花面”。
传说也好,典故也罢,在霍州,桃花面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上了年纪的老人说,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霍州当地,每逢红白喜事,主家招待客人时,都会首选桃花面。新中国成立后,当地人将这一美食流传了下来,直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村地区依然是桃花面的“主战场”,每逢初一、十五上集会,都会有手艺人售卖桃花面。据今年71岁的霍州市民王清回忆,1985年前后,村里上集会,一碗桃花面,多加一毛钱,可添加肉丸子、烧肉、酥肉不等,如果不要,就只有一碗什么都不放的“白汤面”。
进入2000年以后,霍州人口中的“盘盘碟碟”成为了当地宴席上的首选,桃花面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偶尔有一些村里百姓,在遇到红白喜事时,招待来客吃一碗地道的桃花面。
研究了桃花面,乔斌依然一头雾水,再三寻访制作桃花面的手艺人。功夫不负有心,在咨询了霍州当地几位老字号的饸饹面店老板,终于打听到霍州临近洪洞县赵城镇一位制作酥肉的女大厨,原先是从霍州大张镇嫁过去的,她的父亲就会做地道的桃花面。如今,乔斌依然在积极和这位女大厨取得联系,希望可以早点找到合适的人,为老人制作一碗地道的桃花面。
记者 杨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