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高平市羊头山石窟
高平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地处太行山西南边缘,境内最高海拔是1391米。东西广41公里,南北纵37公里,总面积946平方公里,因四面群山环绕、中部相对平坦而得名。春秋时称泫氏,战国时称长平,北魏(公元529年)至今称高平,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建县历史,定名高平亦有1487年。1993年5月撤县设市。全市辖16个镇办(9镇4乡3个街道办)、463个行政村(社区),总人口48.6万人,16.2万户(农户11.9万户,非农户4.3万户)。
这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神农炎帝的故里,是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的发生地,是太行太岳革命老区,素有“煤铁之乡”、“黄梨之乡”、“生猪之乡”和“上党梆子戏曲之乡”的美誉。
高平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博大精深,遍地文物古迹,传承华夏文明。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就在这里种五谷、尝百草,完成了从渔猎到农耕、从游牧到定居这一人类历史上的重大转折,奠定了“以农立国”的基础,开始了原始的农耕文明。在高平境内,有关炎帝活动记载的石碑100多通,与炎帝活动有关的换马村、北营村、庄里村、跑马岭、卧龙湾等村名、地名,给我们留下了一个令人惊叹、相对完整的炎帝文化遗存的区域体系。公元前262年,秦赵两国在这里演绎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奠定了秦王朝统一天下的军事基础。境内与长平之战有关的文物古迹、人文景观十分丰富,“纸上谈兵”、“负荆请罪”、“完璧归赵”等许多故事传说至今仍广为流传。
高平市自然资源异常丰厚。主要有煤、硫铁矿、铁矿、铝土矿等,尤其是无烟煤分布广、储量大、埋藏浅、易开采,含煤面积占市域面积的85.7%,累计探明地质储量66.24亿吨,保有地质储量约36.72亿吨,是全国首批100个重点产煤县(市、区)之一。这里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属大陆性暖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年平均气温10.4摄氏度,年均降水量600毫米,无霜期180—200天,适宜各类农作物生长。是国家级商品粮生产基地、国家级瘦肉型商品猪生产基地和全国闻名的黄梨生产基地。
高平市文物古迹众多,反映高平古时经济和社会繁荣的寺庙、碑亭、墓葬、民居建筑等历史文化古迹遍布全境,宋金时期以前的古建筑达19处,超过长江以南的总和,为全省文物大市之一。现有登记在册的不可移动文物1574处,其中,国保20处,省保5处,晋城市保113处。在国保单位中有四个“全国之最”:元代姬氏民居是我国最早的木结构民间住宅建筑,开化寺壁画是我国古代建筑中保存最完整的宋代寺观壁画,二郎庙金代古戏台是我国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戏台,宋代崇明寺中佛殿拥有我国目前唯一的断梁结构。现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4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1个、名村9个,中国传统村落6个。这里商贾云集、人文荟萃,曾有“潞泽青紫,多出高平”之说。汉代度辽将军陈龟、晋代名医王叔和、唐代上柱国李修、宋代抗金名将王彦、元代水利学家贾鲁、明代天文算学家王友古、清代湖广布政使毕振姬、两广总督祁贡等历史名人,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增添了绚丽多彩的历史篇章。
高平市是闻名全国的上党梆子戏剧之乡,由人民作家赵树理整理改编的上党梆子《三关排宴》被拍摄成戏曲影片在全国上映。最后一位国家戏剧梅花奖得主杜建萍就是我们高平上党梆子剧团的副团长。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