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吉县始终坚持把林业发展作为县域经济的龙头,把生态建设作为立县之本,经过多年的努力,全县生态林地面积达到126万亩,县域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良好的生态为苹果产业的提质升级和旅游开发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
统筹发展 科学规划
结合当地实际,吉县以“两山”造林工程、“两网”绿化工程、“两林”富民工程、“两区”增绿工程、“双百”精品工程、“双保”管护工程六大工程为框架,制定以壶口瀑布、克难坡、管头山、人祖山、蔡家川、柿子滩景点建设为重点的生态旅游规划,制定以城北垣、东城垣、勒马垣、中垛垣等十大垣面苹果为重点的经济林发展规划,研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全县林业生态建设提质增效实施意见》,为该县林业生态建设快速推进统一了思想、凝聚了力量、增加了动力。
同时,他们坚持创新机制、统筹谋划,不断加强造林绿化工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改善生存环境、不断改善生产环境、不断改善生态结构。依托生态优势,致力推进生态旅游、苹果等特色产业发展,实现了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共同繁荣。先后赢得了全国绿化模范县、全省林业生态县、全省森林防火工作先进单位、“山西省林业生态建设‘三加三不减’先进县”、山西省“一县一业”先进县等荣誉称号。
整合资源 创新机制
资金投入是林业建设的重要保障。吉县是国家级贫困县,财政困难、资金短缺,为了确保林业资金只增不减,该县不断创新投入机制,建立了政府、企业、社会多元投入机制。在财政投入的基础上,该县整合财政、水利、农业、环保等部门涉林资金投入林业建设。2013年,县财政拨付林业建设资金200万元,用于配套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工程和天然林保护人工造林工程。
今年县财政对林业建设预算资金500万元,比去年增加300万元,增长幅度达到60%;苹果、干果经济林建设预算资金1000余万元,预算投入持续增加;整合涉农资金和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资金536万元投入林业建设。积极动员社会力量造林,实行一企一矿绿化一山一沟造林机制,将绿化任务分解到各企业、煤矿,绿化工作与企业考核相挂钩。不断建立和完善投入机制,为林业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科学实施 造管结合
林业建设,质量是核心。为了保障造林绿化工程的质量,吉县在造林绿化工作实践中摸索总结了旱地造林“四化”工作法:一是工程施工专业化,造林工程全部由人员固定、技术熟练、管理规范的造林专业队统一施工,有效发挥专业队造林进度快、成活率高的优势,切实保障工程质量,目前该县造林专业队300余人,已成为全县造林战场上的主力军;二是苗木供应基地化,苗木供应上采取基地加农户的模式,发展了4个县属苗木基地,育苗面积500余亩,辐射带动育苗户400余户,总面积达到3000余亩,每年可提供各类优质苗木700万株,切实保障了全县造林工程的需要;三是工程监督全程化,成立了工程监理组进行统一监理,对各项工程派驻监理人员进行监理,监督整地、苗木、栽植全过程,切实保障工程建设的规范、透明、高效运行;四是造管一体长效化,在林业建设中,坚持造林与管护相结合,按照3千亩设岗、1万亩建站、3万亩建场的标准,建设了红旗林场、蔡家川林场、回宫林场、东垣林场、壶口林场5个林场;同时,建立森林防火监控指挥中心,4个重点防护区域实现了视频监控。吉县森林资源面积广、分布散、管护难度大,对此,该县认真总结管护经验,采取以建站管护为主、以承包管护为辅的管护模式,构建了局、场、站、营林区、管护点“五位一体”的立体管护网络,确保了全县林地管护工作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上下协调、高效运行。
产业融合 彰显优势
苹果产业作为吉县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有机化是突破产业发展瓶颈的必经之路。近年来,该县依托生态资源优势,一方面,实施苹果有机化工程,不断加强水、肥投入,推广“畜—沼—果”循环经济模式,实施了节水灌溉、旱地保墒、生草覆盖、生物物理防虫等一系列果园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另一方面,围绕壶口瀑布、克难坡旅游景点,实施大规模的景观林工程,坚持造林和造景相结合、增绿和增景相结合,打造精品旅游景点。依托管头山、人祖山森林资源,开发管头山、蔡家川森林公园、人祖山风景区等新的旅游景点,为建设生态旅游循环圈创造了条件。生态、苹果、旅游的高度融合,实现了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绿色的吉县已经成为吕梁山上最耀眼的绿色明珠,凭着“敬天为民、民生为本、生态至上”的信念和“吃苦耐劳、敬业奉献、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精神,全县的生态经济型林业正在一步步发展壮大。
责任编辑:刘静
上一篇: 吉县:合作社与企业手牵手共闯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