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通讯员 陈健翔)人间四月春意浓。位于吉县东城乡太和村村头的一座果园里,果农冯三绪带领着家人在苹果地里劳作。说起苹果,这位6年靠经营11亩苹果收入近百万的果农,充满信心地说:“去年收入了19万,今年果花繁盛,我增加了有机肥投入,肯定又是一个丰收年。”
近年来,吉县紧抓政策机遇,坚持把果业作为一项特色产业、优势产业、富民产业来抓,苹果面积已达28万亩、产值近8亿元,果农人均年收入超过6600元,苹果已成为农民致富的靠山。苹果产业实现了5个80%:全县80%的耕地栽种苹果,80%的行政村是苹果专业村,80%的农民是果农,农民收入的80%来自苹果,苹果收入占农业总产值的80%。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盖房子靠的是苹果,购家业靠的是苹果,娶媳妇靠的是苹果,买房子、买汽车靠的是苹果。”
2014年,为了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实现苹果提质升级新突破,吉县紧抓国家扶贫攻坚和全省“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开发等政策机遇,坚持有机化发展思路,围绕特色、高质、高端、高效“一特三高”的发展目标,提品质、拓市场、强品牌,推动有机苹果开发,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在果业生产上采取五项措施:一是配套水肥兴科技。实施勒马垣、东城垣果园水利设施配套完善工程,因地制宜抓好提黄灌溉、提引河水、蓄积雨水和地下水开发,保障两大垣面1.1万亩果园生产用水。发展规模养殖场23个,辐射带动中小型养殖,推广“畜-沼-果”生态模式,支持有机肥生产项目落地建设,推行生物覆盖和沼液施肥技术,推进土壤有机质的转换和积聚。二是推广科技强服务。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推进技术攻关,培训技术骨干,形成县乡村三级技术服务体系,加快提高果树管理水平。同时,统一有机苹果生产技术标准,试点开发有机转换果园2.5万亩。全面规范果实套袋、疏花疏果、生物物理病虫害防治、人工授粉等标准化生产关键技术,科学推进老果园更新换代,稳步推进了1万亩郁闭果园减密间伐,创建技术革新示范园80座,辐射带动果园3万亩。三是开拓市场促营销。坚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积极拓展高端市场,组织企业参加各类展销活动,打响吉县品牌,推介吉县苹果。组建专业营销队伍,扩大二线以上城市直销窗口,建立苹果营销网站,构建全方位、多样化的果品营销网络。引导、扶持县内外苹果营销企业积极与外商洽谈签约,扩大苹果直接出口量。四是发展观光农业。综合运用农业开发政策,整合使用涉农项目资金,建设东城垣7000亩农业生态观光示范园区,与旅游业对接,展示吉县苹果、宣传吉县苹果。五是延长苹果产业链条。
支持苹果生产、包装、仓储、加工等上下游产业发展,进一步培育壮大了澳坤农业、顶吉食品、达明一派、富开园等苹果产业龙头企业,这些企业目前均投产达效。
2015年,吉县在果业生产上坚持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四化联动”的发展思路和“有机化”的发展方向,持续推进苹果产业提质升级。具体目标是:新增苹果1万亩、品种改良1万亩、人工授粉1万亩、黑膜覆盖1万亩、节水灌溉1万亩、简易水肥一体化配套果园1万亩、减密间伐1万亩、标准化示范园1万亩、有机苹果认证2万亩、推广苹果自然灾害保险2万亩、技术培训2万人,推进水果经济林建设,精心打造兰村垣优质苹果示范园区。
为了实现果品提质、农民增收的目标,该县突出科技创新驱动,加强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推进新技术研发推广应用。今年春节刚过,果业中心就组织了“吉县果树管理技术培训会”,由聘请专家和果树研究所技术人员给200余名果园示范户和技术骨干讲解了整形修剪、土肥管理以及病虫害防治技术,拉开了技术培训的序幕。完善县乡村三级技术服务体系,依法规范农资市场和各类培训活动;加强果园水、肥、路、电、防雹网等配套设施建设,改善果园生产条件;持续开展品牌创建活动,组织参加各类展评活动,进一步提升吉县苹果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鼓励扶持县内外资金进入苹果产业化领域,开发有机苹果和苹果上下游产品,推动苹果产业提质升级,促进农业增收脱贫。
正值果园管理关键季节,“苹果之乡”吉县的城北、勒马垣、上堤垣、兰村垣等几大垣面上,果园里到处是忙碌的果农,有的修剪树枝,有的挖坑施肥,有的浇水除草,有的疏除花朵。果农们满怀信心和希望,精心管理,期盼有个好收成。
责任编辑:柏东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