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6月下旬,走在“苹果之乡”乡村公路,满眼全是果实累累的苹果树,到处是忙碌劳作的果农。印象最深的是,这里的苹果产业充满着浓浓的文化“味道”。
苹果已成为富民产业
吉县是栽植苹果的“天然之地”,地理条件优越,生态环境良好。这里海拔在800米-1200米之间,无霜期183天,年均气温10.2℃,昼夜温差大,黄土层深厚,是国家农业部认定的全国苹果最佳优生区,地理条件可与意大利都灵、法国里昂、日本长野、美国罗切斯特等世界驰名苹果产区相媲美。吉县是一个纯农业县,无工业污染,全县林木绿化率达62.3%,森林覆盖率达47%,水质、大气质量具备了生产优质苹果、有机苹果的条件。
吉县发展苹果产业基础良好,已有30余年历史。历届县委、县政府一任接着一任干,咬定苹果产业不放松,苹果面积已发展到28万亩,年产量16万吨以上,产值达到8亿元,果农人均果品收入6000余元,已形成产、加、贮、销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体系。苹果产业在吉县达到了“五个80%”,即苹果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84.8%,苹果种植村占行政村的83%,果业收入占农业收入的88%以上,果农人均果品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0%以上,82%的农民是果农。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盖房子靠的是苹果,购家业靠的是苹果,娶媳妇靠的是苹果,买房子、买汽车靠的是苹果。”
苹果在吉县2万余户果农心目中是“致富的源泉”,老百姓早已认识到苹果产业中蕴藏着巨大财富,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其中,几乎每一个吉县人都从苹果产业中获利,苹果收入达上亿元的乡镇达到3个,苹果年收入10万元的超过1000户。全县呈现出“十万人民兴一业、七十二行谋一果”的繁荣景象。一位学者赋诗赞美吉县的苹果盛景:“春来花海掀银澜,秋至果山连云天,都说瑶池仙境美,怎胜人间好吉县!”
文化创意让苹果增值又畅销
苹果好不好,市场说了算。吉县苹果发展30年,获过“金奖”,被评为“中华名果”,大大小小的荣誉加起来有30余项。吉县苹果之所以能够“甲天下”,之所以不愁销路,得益于精细科学管理,也利益于文化创意。
在吉县,果农们对果树实行“计划生育”,也就是人为控制苹果的挂果量、品质等指标。据说,苹果从开花到采摘装箱销售,需要24道工序,哪一道工序对果农来说,都马虎不得。
在城北垣万亩苹果基地,看到果农们正给苹果果实套装专用纸袋。果农李彩珍介绍说:“苹果刚开花时,就要对果树进行疏花,掐掉多余的花朵,一簇花只留一两朵;到了挂果时,还要疏掉多余的果实,一簇花只留一个果实,保证果实有充足的营养供给。”
给苹果果实套袋在吉县已推行多年,这项技术起到了防药害、防虫害的作用,让果面光洁,等到苹果快成熟的前几天,摘除纸袋,果实见到阳光后,很快就会变红,卖相特别好,果商、消费者都喜欢这种苹果。苹果实行“计划生育”让吉县苹果品质提高,价格也随之高涨。以去年为例,吉县苹果的地头交易价格为每公斤7元-9元,让果农十分满意,每亩到了盛果期且管理好的果园,产值达到2万元。该县中垛乡中垛村一位叫强荣忠的果农,亩产值超过2.4万元。
出产于吉县的一种“长”着字或美术图案的“艺术苹果”,更是市场上的宠儿,有着不菲的价格。在生产苹果过程中,聪明的吉县果农发现,人们不仅讲究苹果的色泽、口感、形状,而且特别喜欢加上文化元素的“艺术苹果”,于是,在苹果即将成熟前夕,果农们利用剪纸艺术,将裁剪制作字样或根据顾客的要求特制的字贴模在果面上,经阳光照射后,就在果面印上清晰的字样图案。
早在20年前,吉县吉昌镇上东村有位叫贺志良的果农,喜欢学习、探究,他最早引进了果实贴字技术并从中受益。当时他从外地订作了一些印有“吉祥如意”“花好月圆”“喜、福、实、禄、寿”字样的不干胶字模,在苹果快成熟时,贴在果实上,经过阳光照射,在果面上留下清晰的字样。当他把“长”字的苹果拿到市场上出售时,引起了轰动,市民们争相观看,最后以高于普通苹果两倍的价格出售,让贺志良初尝到文化与苹果“嫁接”之后的甜蜜。
自此之后,吉县一些果农效仿贺志良的做法,生产“艺术苹果”。经过20年的发展,这种“艺术苹果”已形成9个系列:一是祝福果。贴有“生日快乐”“喜、福、寿”“花好月圆”“吉祥如意”“生意兴隆”等字样;二是卡通果。贴有卡通人物映像;三是生肖果。印有成套的十二生肖图案;四是剪纸果。印有形象逼真的剪纸作品;五是商务果。印着客户专门定制的图案或字样;六是人物果。印有历史著名人物图案;七是纪念果。印有特定的某个活动名称的果子;八是情侣果。印有情侣姓名或特定标志的果实。九是节庆果。印有“国庆节快乐”“热烈庆祝某某活动取得成功”等字样的果实。经过这样特别的工序,苹果兼具食用和观赏双重价值,价格会大幅度攀升,而且特别受消费者青睐,实现了文化元素,促使苹果升值的目的。
除了在生产环节上借助文化之力,吉县在苹果销售环节上同样借助文化之力。据了解,在近10年中,吉县先后参加了山西文博会、广州文博会、深圳文博会、北京农产品博览会、太原农博会、山西优势农产品北京展销会等20余次活动,每次在展销活动中,都要摆放一棵特意制作的“苹果树”,或者摆放用一个个真苹果串成的苹果造型,树上挂的,树下放的是专用制作直径超过15厘米的硕大苹果,非常引人注目,市民们会争相合影留念。
2013年10月16日至20日在太原市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山西)特色农产品交易博览会上,吉县果业中心精心挑选了带有“热烈祝贺第三届中国(山西)特色农产品交易博览会圆满成功”字样的苹果,整齐有序摆放在吉县苹果展台上,既为节庆活动留下深刻的印象,又给前来参观的果商和市场留下深刻的印象。
吉昌镇上东村是吉县出名的苹果种植村,村民苹果人均收入上万元。让村里难以忘记的是去年秋季苹果成熟上市时期,村里的果农与一家旅行社合作,打造了一个“红苹果观光采摘园”,设置了当地传统方法酿造的黄酒和具有当地风情的唢呐吹奏表演,让游客一边享受苹果采摘的乐趣,一边享受当地风情。
“三农讲堂”成为传播文化的舞台
作为苹果之乡,吉县对果农的培育特别重视,每年县里的果业中心和果树研究所都要聘请专家或依托自身力量举办果园管理培训班,在课堂或田间地头传授最新、最实用的技术。一些涉农部门也围绕苹果产业,举办一些技术培育活动。
在东城乡,有个叫朝晖有机苹果联合社,在果农培训上则另辟蹊径。这个农民合作社由一位叫杨朝晖牵头成立,吸收东城乡社堤村、雷家庄村、柏东村1000余户果农为社员,采取“合作社+基地+社员”的方式,组织指导果农生产有机苹果。
杨朝晖是科班出身,一直从商创业,在太原市开办着酒店,见多识广的他多元发展,选择了生产有机苹果这个前瞻行业。2010年他回到家乡吉县,依托东城乡这个优质苹果基地,成立了朝晖有机苹果联合社。在与果农打交道的过程中,他常常思考着如何能够破解“农村产业发展”这个难题,在东城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在自己办公地的三楼上,专门开辟了“三农讲堂”。
与众不同的是这个“三农讲堂”位置和设置。“三农讲堂”设在三楼阳台上搭建的凉亭里,居高临下,远处是隐隐约约的山峦,近处四周全是苹果园,空气清新,让人心旷神怡。尤其是夏天,和风徐徐,花香袭人,如同仙境一般。90余平方米的平台上摆放着茶桌和圈椅,合作社社员一边喝茶、一边赏景、一边听课,心情放松,劳作之苦顿消。
自去年“三农讲堂”开办后,每月20日举办一次讲座,已办了10期,果农既是听众,也是授课人,果农讲、果农听,讲得贴切,听得明白,最受果农欢迎。据杨朝晖说,“三农讲堂”不仅仅是传授技术之地,也是议事之地,一些农民们一时半会儿搞不清的事、说不清的理,放在“三农讲堂”谈一谈,让大伙儿议一议,就清楚明白了。
东城乡党委书记李桂萍说:“‘三农讲堂’真不错,有些开会也说不清的事,争吵也讲不清的理,在‘三农讲堂’让大家摆摆龙门阵,很快就化解了,效果非常好。”对于“三农讲堂”今后的走向和发展,杨朝晖胸有成竹,他说,今年要侧重于文化的传播,聘请一些有文化的乡贤、退休老教师,开办一些社员们喜闻乐见的文化课。还要播放一些传播正能量的微电影,让社员在娱乐中受到文化的熏陶。
吉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永芳说:“朝晖合作社通过实践,实现了以产业促文化,以文化促产业,探索出一条农民自我教育的好路子。”
苹果文化已成燎原之势
吉县因其特殊自然气候和生态条件,成为全国优质苹果主产区之一。从文化的角度来说,吉县人一直认为苹果象征着健康,是“智慧之果”;代表着“平安”“吉祥”,与苹果关联的旅游项目吸引着人们的眼球。
2014年吉县在东城乡雷家庄村打造了苹果观光园区,今年正着手打造吉昌镇兰村优质苹果示范园区。正在打造的苹果采摘园,遍布文城、吉昌、东城几个苹果种植乡镇,有些采摘园与农家乐联手,形成观光、采摘、食宿为一体的服务体系,满足游客的需求。
如今,吉县人仍津津乐道的是2014年10月20日,由县果业中心和果树科技研究所联手在县城繁华地带——中心广场上举办的那场“吃苹果、削苹果、装苹果”趣味比赛,吸引着来自全县的500余名果农参加,人山人海,像过节一样热闹。在吃苹果比赛中,选手们憨态可掬的“吃相”惹得观众忍俊不禁笑出声来。最后,比赛的优胜者都得到了一把“施肥枪”的奖励。
今年3月5日,正是传统的元宵佳节,吉县县城热闹非凡,数万人挤在县城观看“闹社火”,县果业中心趁此良机,又在县城中心广场摆起“果园管理知识问答”的擂台,谁回答问题正确,就奖励给苹果专用袋。果农们踊跃参加,现场异常火爆。
自2013年起,吉县计划用3年时间给每个行政村拍摄一部微电影,通过微电影传播正能量,如今,已拍摄了60余部,覆盖了70%以上的行政村。
让人惊奇的是,微电影在吉县苹果产业发展上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2013年该县县委、县政府提出苹果提质升级发展战略,具体操作中要给原来密植的果树“减肥”,砍掉多余的果树,让果树长出更多精品果和商品果。果树是果农的“命根子”,他们根本舍不得这样做,于是,宣传部门及时组织在东城乡上堤村拍摄了微电影《果园革命》,在县电视台进行播放,效果非常好,果农们看了这部微电影,一下子开了窍,纷纷对自家的果园进行“减密间伐”。两年来,吉县已有2万余亩果园进行了“减密间伐”,有3000余户果农已受益于这项技术的推广。
吉县有两大王牌:苹果和壶口瀑布。聪明的吉县人,不甘落实,依托苹果和旅游两大产业,早在2010年就委托专家学者编撰了《山西省吉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1-2030)》,在这个《规划》中,描述了吉县将打造一个鸟瞰为苹果形状的“苹果文化主题园”,具体划分为苹果欢乐广场、苹果文化博览园、奇异苹果园、“苹果也疯狂”亲子园、苹果文化商业街等主题片区。还设计组织“卡通苹果秀”大巡游、世界苹果博览会、中国苹果擂台赛、主题植树活动等让游客能参与其中的活动类项目。
吉县当地一些具有商业头脑的苹果经营者,已着手打造自己的浓缩版苹果文化园。在通过壶口景区的道路一侧,正在兴建的“怡欣昌地理标志特色农产品展销厅苹果文化园”,集苹果贮藏、展销为一体,为游客提供食宿、购物和娱乐休闲场所,预计年底可以建成并投入使用。(陈健翔)
责任编辑: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