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以壶口瀑布而闻名的吉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这个地处黄土高原的山区小县,与其他许多贫困县农民大量外出务工不同,县里不仅少有农民外出打工,反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来农民前来打工。该县没有巨富,没有赤贫,一个“橄榄型”中等收入为主的社会结构正在形成,以苹果产业为主导支撑的共同富裕道路成为精准扶贫的重要模式。因为苹果,近年来该县经济社会出现了“县虽穷农先富”的格局。去年该县果农人均苹果单项收入突破6000元,仅东城乡果农户收入超过10万元的达180余户。在吕梁山区集中连片贫困县区中,该县农民的收入、生活水平名列前茅。
一个财政收入仅2.6亿元的贫困县如何撬动8万余农民实现共同富裕?该县采取战略上的“坚持”和战术上的“统筹”,终于结出了硕果。目前,吉县苹果不仅打开了国内市场,还走出国门,远销东南亚、俄罗斯等国家,苹果年产值超8亿元。
吉县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工矿业不发达。然而,该县拥有特殊的气候地理条件,海拔在800米~1200米之间,无霜期183天,年均气温10.2℃,昼夜温差大,黄土层深厚,十分适宜培育优质苹果,是被农业部认定的全国苹果最佳优生区之一。上世纪80年代初,根据自身的气候地理条件,县委、县政府认定该县的特色在苹果、优势在苹果、出路在苹果,从此在“战略”上“坚持不懈”,9届政府持续接力,一干就是30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目前全县34万亩耕地中,30万亩种植了苹果,年产苹果16万吨,漫山遍野的苹果树让全县成了巨大的苹果园,既实现了绿水青山,也成就了“金山、银山”。
如今,“吉县苹果”不仅是壶口瀑布外的又一张名片,而且还依靠苹果走出了一条财政穷县的“富民之路”。据该县统计局的数字显示,目前该县苹果产业达到了“五个80%”:苹果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88%,苹果专业村占总行政村的82.3%,果农占农民的82.1%,果业收入占农业收入的88.4%,果农人均果品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0%以上,全县呈现出“十万人民兴一业、七十二行谋一果”的繁荣景象,吉县被农业部授予“中国苹果之乡”,吉县苹果也被评为“中华名果”。
由于有苹果产业支撑,吉县农民在本乡本土就可赚钱,因此少有农民外出打工。东城乡太和村果农冯三绪,经营18亩果园,年收入20余万元,他不但把在外地打工的儿子叫回来打理果园,农忙季节还需雇用周边县的农民帮忙疏花疏果、采摘分拣、装箱包装。两年前,他还在县城买了房,农忙时住在村里,农闲时住在城里。像他这样的“两栖”农民为数不少。10万人口的小县,县城的居住人口就达6万余人。
在“战术”上,吉县统筹资源推动苹果产业开发,引导农民“精耕细作”:一是产业扶持上协同化。2014年整合使用交通、水利、扶贫等各类涉农项目资金1.2亿元,加快果园水、电、路建设,果园灌溉、杀虫灯、防疱网、沼气池等硬件配套设施建设基本上由政府项目支持;支持贫困户利用信贷资金发展果园,并予以贷款贴息扶持,全县累计发放小额贷款贴息520万元,苹果产业龙头企业贷款贴息420万元,撬动贷款资金3.亿元。二是生产上推行标准化。通过制订苹果标准化生产方案,在果实套袋、疏花疏果、生物防治、人工授粉等关键技术环节进行标准化生产,近年来全县优质果率达到了70%以上。三是产业引领上龙头化。以“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工程为契机,引进阳煤集团等大企业注资,兴办了顶吉食品、达明一派、澳坤生物、富开源等苹果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县苹果冷藏储存能力达到15万吨,苹果加工转化能力达到5万吨。四是产业延伸链条化。吉县大力培育生产性服务业,全县围绕苹果产业,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147个,从事苹果信息、中介、农资、包装、加工、运输的经纪人员达到1500余人,农资采购、测土施肥、病虫防治、组织修剪、对外销售都有专业队伍,降低了生产成本的同时,提高了生产水平和议价能力。五是文化旅游融合化。吉县还将文化融入苹果生产,将“福禄寿喜”等吉县文字和图案“印”上苹果,大幅提升了苹果的附加值;大打苹果旅游牌,利用壶口瀑布的区位优势,建立了东城、文城艺术苹果采摘观光基地,苹果成了旅游产品。六是营销品牌化。苹果种好了,如何卖出去,卖好价,便成为头等大事。吉县把品牌培育当做政府行为,在户外广告、电视网络、各类展会做宣传推介,利用一切机会推销苹果。同时,该县着力推动吉县苹果向高端品牌发展,取得了“吉县苹果”地理标志保护、开发SOD功能保健苹果,获得了有机苹果、绿色苹果、出口基地、良好农业规范等资质认证。
吉昌镇上东村村民刘金明去年苹果收入18万元,他说:“我们这个自然村一共120户,拥有30多辆轿车,一些大户年收入三五十万,存款上百万。我们的日子可比许多城里人过得好!”(王彦章)
责任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