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县“一村一故事”微电影让八成百姓当演员过“戏瘾”

2015-11-14 10:50:15 来源:临汾新闻网

农民精神生活的独特风景线

――吉县开展“一村一故事”微电影活动纪实

    微信,让你我更亲近;微博,让人们随时随地感受新鲜事;微电影,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吉县,这个地处黄河东岸的小县城用两年的时间告诉我们,微电影带给我们的是精神的力量,是文明的召唤……2013年以来,吉县用微电影表达“一村一故事”,用群众身边的凡人善举自编自导自演的小成本、接地气的传播方式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的反响,成为农民精神生活的独特风景线。
    扎根基层群众戏群众演
    吉县的第一部微电影《让低保》,讲述的是贫困小山村车城乡曹井村的老党员陈诚忠主动让低保名额的故事,陈诚忠本色出演,村民闻讯主动跑来当群众演员,坐在一起七嘴八舌地还原当时让低保的情形。“电影播出后,反响很大,村子里条件稍微好一点的人,主动把低保让给了更需要的人,”导演范吉忠说,“说实话,真是没有想到电影带来的效应如此之大。”史彦荣是吉县微电影界的“老把式”了,他是第一批出道的演员,到现在参演的微电影已经有七八部了。在县烤烟局上班的他因为性格开朗,好凑热闹,误打误撞就进了《圆梦》的剧组,“剧组招人,我图个新鲜就去了,体验了一把做演员的快感,后来一发不可收拾,就爱上了这个行当,”史彦荣笑呵呵地说。
    回想起第一次在电视里看见自己,史    彦荣说既高兴又意外,“我没有想到大家这么喜欢这个电影,虽然如此,我还是会给自己挑刺,比如哪里表演不到位,哪里可以演得更好,看过之后,都会自己琢磨,希望下一次能更出彩。”两年以来,随着一部部微电影的成功,越来越多的村民跃跃欲试,想要过一把“戏瘾”,圆一回演员梦。80%的老百姓都参与了进来,微电影成为群众文化生活的一个新的兴奋点,大到70多岁的老人,小到五六岁的孩子,都渴望在电视里露露脸儿。
    编剧袁鹰翔回忆起在拍摄现场的趣事:“有一回在剧组,群众演员里一个70多岁的老太太,一直在后面探着身子,愣是往摄像机前面挤,别看人家年纪大,镜头感好着哩!”袁鹰翔是吉县二中的一名教师,利用假期和课余时间,创作了6部微电影剧本,“刚开始只是爱好,随着一部部电影的播出,我感觉自己写出了成就感,”袁鹰翔笑着说。微电影让村里百姓之间的距离更近了,群众的业余生活一点点丰富起来,村里凝聚力增强了,幸福感越来越高,每个人都乐在其中。
    用微电影这一形式传播文明正能量的创意缘于吉县县委宣传部一年前进行的“访民情、知民意、解民忧”活动调研,目的是要把群众动员起来、组织起来、凝聚起来、引领起来,这成为新时期全县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心。该县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王彦章说:“群众事群众演、群众拍群众学的方式,无形中教育引导和启发激励了群众,使党委、政府的主张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被群众接受。
    服务百姓群众戏群众看
    伴随着微电影的发展,范吉忠这个名字被大家所熟知,很多吉县百姓可能不认识这张脸,但是一说起“范导”这个名号,大家都会觉得格外亲切。拍电影这件事情对范吉忠来说,就像是个梦,“我把摄影视为我的第二生命,电影是我一直想做但不知道怎么下手的领域,没想到机缘巧合,我真等来了这个机会。”范吉忠说着露出孩子一般喜悦的笑脸。
    为了让微电影的拍摄能够更加顺利,范吉忠广纳贤才,对于那些有天赋肯努力的人,都会把他们收归到剧组里。李晓荣就是在拍摄电影《婆媳情》时和范吉忠结缘的,因为优异的表现,范吉忠留下了她,教她拍戏导戏,李晓荣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出色的演员兼副导演了。成为副导演的她不仅仅要在各个剧组客串,还要对演员讲戏,“其实诀窍就一个平常心,把拍戏就当做是自己的生活。”吉县微电影从场景、服装、道具到人物语言,全部都是原汁原味的本地风格。
    尤其是多年来看多了、听惯了都市生活和古代宫斗故事的村民们,一见本地风情,一听本地方言,感到身临其境、特别亲切。
    从幼儿园的娃娃,到满头白发的老汉、婆婆,都能听得明白、看得真切,因而,受到的感染尤为强烈,大家都愿意看。“每天下午2点40,晚上8点40,大家伙都准时守在电视机前,等着看电影呢,一遍一遍看不够,”范吉忠说,刚开始电影播出的时间是下午1点半和7点半,后来大家反映说农忙时看不上,这才和电视台协商调整了播出时间。
    范吉忠的剧组购置了一台摄像机,有七八个专门的编剧,还有专人负责为演员备案,包括他们的照片、个人信息、角色定位等等,这只是一个开始,剧组将会在一步步的尝试中变得更加专业和完善。
    吉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永芳说:“通过观看微电影的形式,真善美得到弘扬,假丑恶得到摒弃,道德风尚得到升华,社会风气得到净化。一个团结友爱、崇尚劳动、积极奉献、和谐安定的美好精神家园正在形成。”
    寓教于乐群众戏群众学
    在投身拍摄之后,范吉忠也成了“夜猫子”一族,30部片子光是剪辑就加了50多个夜班,而且一熬就是一个通宵。有时候,给自己帮忙的副导演和剧组人员因为工作忙到不了现场,他就将导演、摄像、场记等“一肩挑”。不过,再苦再累,他也没想过放弃,他说他想让每个乡亲都来过一把演员的瘾,“老百姓在其中总能体悟到一些东西,我觉得这些辛苦都是值得的。”目前,吉县拍摄“一村一故事”微电影50部,在县电视台开设了“微电影”栏目,在县政府网站、壶口潮网站设立了专栏,微电影在吉县干部群众的手机微信上被广泛传播,还有些被选入“中国经济网”、“大学生村官网”、优酷网,形成了宣传推介吉县的新平台。同时,反映不同主题微电影在拍摄播放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各村巡回播放,果农们看得心服口服,促进了该项技术的大面积推广。还有不少微电影以党员干部为原型,让党员干部领着群众来演出,比如《苹果红了》就是展现当地一名“村官”带领当地农民千方百计致富奔小康的故事,“村官”演自己,话说得朴实,故事讲得真实,老百姓都说拍得好。
    县委书记郝忠祥在2014年“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上”说:“坚持‘群众拍群众、群众演群众、群众看群众、群众学群众’,极大地调动村民们的积极性,并让他们在参与中潜移默化地进行自我对照、自我教育,是一次有益的尝试。”人民不仅是艺术的创作者,同时,也是这些创造成果的享有者,更是判别每一部作品是否优秀的评判者。“刚开始老百姓是图稀罕,我们也是创作初期,完成创作就是我们的目标。现在不一样了,老百姓看多了这些电影,要求就高了,谁演得好就看谁,哪部片子内容好就关注它。”范吉忠说,下一步他的目标不仅仅是要完成,更要出精品,让微电影成为吉县除壶口瀑布、红富士之外的又一标志。

     

责任编辑:王伟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