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近年来,吉县坚持把防治地质灾害作为民生大事来抓,按照“五化、九必须”的工作要求,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参与,科学防范,综合治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效。特别是治理搬迁项目的落地实施,更有力地推动了全县的防治工作,更精准地改善了危险区群众的生活条件。
吉县属黄土高原残垣沟壑区,境内山高坡陡,土石结构松散,地质环境脆弱,是典型的地质灾害易发区、多发区,全县有各类地质灾害隐患312处,受威胁群众4227户、15689人。在开展治理搬迁工作中,该县的主要做法是:
结合实际作规划。该县首先从调查摸底入手,2014年7月,成立了由地质灾害防治专家、县乡村干部、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调研组,以行政村为单元,对全县地质灾害治理搬迁区域特别是重点区域的情况认真调查摸底,掌握详实的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依据上级政策、群众需求和危害程度,绘制了全县地质灾害威胁村庄分布图,列出了治理搬迁时间表,编制了治理搬迁任务书。
宣传发动造氛围。为了让群众掌握政策,自觉参与,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了大量的、耐心细致的宣传发动工作。采取设立电视专栏、张贴标语、制作版面、利用逢集日发放资料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治理搬迁政策,切实让这一惠民政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组织政策宣讲组,深入重点防治村,与搬迁户座谈,讲危害,讲政策,讲好处,努力把每一个应搬迁户的思想做通做顺。居民李某居住在特别危险区,包户干部动员其搬迁,上门达20多次,李某总是找借口迟迟不搬。去年12月13日,地质灾害巡查员巡查时发现异常情况,马上报告村委、镇政府,包村包户干部立即组织人员帮助其搬迁,两小时后窑洞坍塌,避免了一次人员伤亡事故。有关部门抓住这个事例,说服教育其他群众打消侥幸心理,积极配合搬迁。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动员,在全县形成了干部重视、社会关注、群众支持地质灾害治理搬迁的浓厚氛围。
群众参与订方案。省里制订的地质灾害治理搬迁方案是指导全省的宏观方案,在具体实施中,遇到了“一院多户、多房一户”的实际问题,而且户与户、院与院、房与房的情况千差万别,如何既执行好上级政策,又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的意愿,该县制订了切合全县实际的治理搬迁方案:自主搬迁、货币补偿,有证无证、区别对待,窑多窑少、综合考量,连片搬迁、集中治理。群众最为关心的是补偿标准,该县根据农村宅基地审批大多是三孔窑洞为一户的惯例和搬迁户大多是三孔窑洞的情况,拿出的办法是:三孔窑洞为一个搬迁户;少于三孔窑洞的,交足自筹部分和差价,按一户进行安置;多于三孔窑洞的,交足自筹部分和差价,最多按两套住房安置,选择一套住房的退发超出三孔窑洞部分的搬迁安置费;没有土地使用证的,按有关法规处罚到位后,享受安置政策。
因地制宜搞安置。针对地质灾害类型不同、危害程度不一的实际,在搬迁安置工作中,该县不搞“一刀切”,不统一模式,因地制宜,因户施策,进行搬迁安置。一是连片搬迁,集中安置。二是自主搬迁,分散安置。三是治理隐患,就地安置。目前,已自主安置202户、671人,集中安置64户、165人;今年又规划集中安置122户、356人,安置工程已动工兴建。
根除隐患抓治理。针对灾害区的实际,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彻底根除安全隐患,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对灾害体规模大且治理难度高、威胁对象相对较少且分散的,划定危险区,树立标志,组织群众永久搬迁避让,随后工程治理除险;对集中搬迁后的区域进行科学规划设计,宜耕的复垦土地、发展生产,宜林的造林绿化、恢复生态。正因为该县对地质灾害防范和治理有方,迎来了全省农村地质灾害搬迁现场观摩会的召开。(陈健翔 杜昱)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