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县:“互联网+”让脱贫农民的精神富起来

2017-01-22 21:38:02 来源:临汾新闻网

  吉县是国家级贫困县。近年来,靠着苹果,农民的腰包一个个鼓了起来,一些乡镇的农民靠着科学加干劲摘掉了贫困的帽子。摘帽后,一些问题也随之而来,每到农闲时,一些村里的男男女女就会凑到麻将桌前、酒桌前、闲话桌前,有的甚至走上了违法乱纪的道路。

  那么,物质脱贫后的农民,精神向何处安放?这给当地各级政府摆出了一道待解的方程式。

  “农民QQ演歌群”实验成功

  人生如屋,精神如柱。梁柱不稳,再华丽的房屋也会出问题。在业余文化生活相对困乏的农村,广大农民朋友追求什么?如何追求?怎样追求更高的精神生活?“针对目前的现状,我们还是套用老办法。‘输血’不如‘造血’,政府引导支持,让脱贫农民自己搞比赛、搞晚会,农村的文化氛围自然就起来了……”吉县文化局局长强朝晖说,结合“互联网+”的思路,该县文化局首先在靠苹果富裕起来的中垛乡南坪村进行实验。

当地农民在演歌群里放声歌唱

  南坪村是远近闻名的苹果村,靠苹果富裕起来的村民,几乎家家都有电脑。村民梁殿胜喜欢唱歌,他注册了“南坪村QQ网络演歌群”,让村里的男女老少都加进来,进行K歌比赛,群里的人都用网名,他们约定了群规,不说脏话、不发“三俗淫秽”链接等,违规者,坚决踢出群。

  “我们村电脑的普及率非常高,几乎家家都有。因为从小爱好唱歌,我自己加了一个外地的唱歌群,可是老抢不上麦,群里什么人都有,有说脏话的、有发色情图片和链接的,后来我就退了群,自己建一个群,我来当群主,让大家轮流排序唱歌,谁不按规矩出牌就踢出群。”梁殿胜介绍,慢慢的,村里大多数人都加进来了,由于群里的人有老有小,也有辈分之别,大家对长辈都用尊称。有位平时爱说脏话的小伙子,在群里说话非常注意,把这个毛病都改了。他认为,群里有长辈,不能说脏话。

  吉县文化局借助这个网络平台,迅速派一些文化志愿者介入指导,经过三次扩容、规范,并给一些骨干配备了声卡、耳麦等工具以扶持。该群迅速扩充至200余人。文化志愿者所到之处,古老的乡村上空便形成一个个“梦里歌乡”,原本粗朴的青壮年农民,拍掉肩上的尘土,打开各自的电脑,很快就“入戏”了,前村后院的大叔大姐换上网络上的专用“马甲”,相互文明问候,谦让“排麦”,悠然唱答,点“赞”送“心”,乐此不彼。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摸索,QQ演歌群”已成为该村农村文化脱贫的切入点,成为富裕果农倾心热爱的“精神家园”。截至目前,吉县的8个村镇都相继建立了自己的文化交流群。

  事实上,村民对这个网络演歌群的使用,也远远超出了文化娱乐的范畴。经过对相关软件的深入研究,吉县结合“三五治村”等农村实际,帮助村干部开发激活“群慰问”群公示”“群上墙”AA收款”群发钱”等网络新功能,把过去干部跑断腿、群众乱猜疑的“低保发放”“村务公开”公益集资”等麻烦事,在这张“歌网”上轻松解决。


  “吉县文化基因库”创建精神家园

  “一些果农富起来了,有的还在城里买了房,可是城里和村里不一样,出了门谁也不认识谁。虽然在一个小区,但是邻里关系没有在村里那样亲切。所以,咱们的文化志愿者就走进这些新社区,为居民搭小区大舞台,让社区群众来自己‘唱戏’。后来‘吉县小区大舞台’被市文广新局确认为‘市级文化活动品牌’。”强朝晖说。

  为了进一步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吉县文化局加大了派文化志愿者下乡、进社区的力度。时间久了,社区的老人,不管是市民还是刚搬进来的村民,都自己进入角色,开始组织唱红歌、跳广场舞等,文化志愿者就成为了“指导老师”,定期为居民教一些跳舞动作或指导合唱团进行训练等。每逢节日,各社区还自己举行庆祝晚会。吉县文化局专门把这些节目进行录制,上传到“吉县文化视频库”,后来,这个视频库改名为“吉县文化基因库”。

  “我们还在2014年-2016年搞了三次‘网络春晚’,今年还要搞第四次。晚会还可以线上线下一起演,网上歌声在群里此起披伏;线下舞台上,舞蹈、快板、歌剧你方唱罢我登场,非常热闹。”强朝晖说,在举办2015年春晚的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文化创意,彻底颠覆传统“晚会”的概念,巧用文化公司的“虚拟现实3D软件”,汇集全县网络四大类别(QQ群、微博、微信圈、BBS)的草根节目,将100多名演职人员两个多月的辛苦汗水,摄制成500GB的视频单元,经过80多个小时的后期制作,浓缩在一个精致的即时框架中,实现了百万投资才能展现的舞台效果;以梦幻般的非现实视觉,跨越万水千山把吉县与全国乃至世界联系在了一起,产生了神奇的艺术效果,使《吉县2015让梦想飞”虚拟现实网络春晚》,成了一个过去与未来的时空对接,成了一次虚拟与真实的“热辣拥吻”,成了一种文化与时尚的深度交融,成了一场创意与产业的“浪漫闪婚”……从而为群众打造了一场别致的“文化盛宴”。这个春晚视频点击量一直飙升,好评不断。

  据了解,从2015年初,吉县县委、县政府筹集资金40余万元用于“文化基因库”的建设,为8个乡镇配备电脑40台。

  依托在互联网创建的“吉县文化基因库”,将县域大型文化活动、吉县风光、吉县微电影、廉政短剧、文化进小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乡村文化记忆工程等32类、1300余部特色文化视频、图片、资料尽收“库”中,视频影像资料所记录和反映的内容时间跨度长达20年。目前,网站的总点击量高达4360余万次。

  “吉县文化基因库”真实地展现了吉县文化的发展历程和脉络,让岁月回放变成了现实,真正成为了吉县乃至黄河壶口流域文化发展的“动态史书”。

  吉县文化部门不仅是做实精品文化的内容提供者,而且也是做好群众网络文化的渠道服务者,形成了内容雅俗共赏、形式立体多元的“互联网+文化”模式。(记者 郝海军)

  记者手记 一张无形的“歌网”,一个“文化基因库”,牢牢地凝聚了全县群众的心,在享受艺术芳泽、畅享文化福利的同时,也唤回了邻里亲情、乡村记忆,更丰富了全县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让富起来的农民不在沉迷麻将桌、酒桌、闲话桌,这张无形的“网”,这个虚拟的“库”,营造了和谐美好的吉县新景象。


     

责任编辑:付基恒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