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县:壶口景区的“美好时代”

2017-07-26 09:04:34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俗话说“热在三伏”,其实热的还有黄河壶口瀑布。7月中旬,激浪滔天的瀑布依然吸引着游客纷至沓来。

  “水势很大、很壮观、很震撼,壶口真是名不虚传……”从“龙洞”上到地面,操着一口京腔的张学臣和老伴齐广华近乎异口同声地赞到。

  今年67岁的张学臣是北京人,此前已来过3次壶口景区,这次老两口相携一路南行遍游沿途景点,一则是为了丰富晚年生活,二则想让66岁的老伴也开开眼界。问及数次壶口游的感受,他说,除了壶口瀑布一如既往地奔腾咆哮,就是交通一次比一次便捷、基础设施一次比一次完善、景区环境一次比一次改善,旅游体验也一次比一次好了。

  闻听游客这样的肯定,履职已有一年多的壶口风景区管委会的班子成员们倍感欣慰。要知道,这个新班子面对眼前蜚声海内外的壶口瀑布曾经百感交集。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滔滔河水从青藏高原发源,九曲回荡,一路奔涌,在晋陕峡谷骤然受束,水面由浩瀚的400米,乍缩为宽50米、落差30米的夹岸深沟,疾流直下,势如巨壶倒悬倾注,故名“壶口瀑布”。古籍《书·禹贡》曰:“盖河漩涡,如一壶然”。无论是抗战年代“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的激越豪迈,还是荣登第四版50元人民币背面图案的昨日记忆,抑或是“亚洲飞人”柯受良、“吉县飞人”朱朝晖先后飞黄的超人之举,壶口已然成为万里黄河的精魂所系,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是临汾、山西乃至中国的名片。

  壶口瀑布是大自然对吉县的恩赐,如何把这张名片擦得更亮,不辜负上级领导和父老乡亲的重托,是新一届管委会班子必解的题。然而,受体制机制所限,景区活力不足;内部管理存在漏洞,士气低迷;景点过于单一,发展后劲不足,这些难题都亟待破解。在权衡利弊、分清缓急后,管委会研究决定着手实施“提档升级”计划,景区也因此迎来了又一个发展的“美好时代”。

  管理服务入手,提升景区“内力”

  管理一度是壶口景区管委会的“软肋”,精神懈怠、纪律松弛、人浮于事,既影响了管委会的形象和工作效率,也制约着景区的长足发展。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景区管委会在建立健全机关各级党组织,组建工会、团委、妇联等机构的基础上,从人文关怀入手,解决了员工上下班交通工具不便的现实问题,开通了定点往返县城与景区之间的通勤车。更新了老旧的办公设备,改善了办公环境和职工宿舍环境。还维修了机关食堂、组织进行了全员健康体检,等等。

  为了增强机关凝聚力,景区管委会节节搞活动,人人要上台,合唱、舞蹈、小品、演讲,员工们通过自编自导自演节目的展示,自信心、责任心和事业心增强,以往死气沉沉的机关氛围也逐渐活跃起来。

  人人是窗口,人人是形象。对于景区员工而言说起来容易,却未必有深切感受。于是,由分管领导带队分批次前往西安袁家村、运城多个景点,大家以游客的身份带着问题去,带着答案回。深受触动的员工们服务意识、敬业意识无形中得以增强,直接带动了机关作风的转变。

  在队伍管理上,景区管委会根据实际情况对科室工作职责进行了合理划分,对中层科室干部进行了适当调整,并坚持抓班子带队伍,抓中层带全员,抓激励鼓干劲,形成了活有人干、事有人管、责有人担的工作机制。

  常言说“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为了严格景区管理,景区管委会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小到员工请销假、佩戴工号牌上岗,大到安全生产的“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票务管理上的“票款分离,专人负责”,乃至旅游秩序整顿中的严打黑出租欺客宰客和遏制乱修乱建等违法行为,均做到了有章可循、有规矩可守。

  如今,检票严了,停车有序了,沿街摊位规范了,门店明码标价了,游客这些直观感受的背后,不难想象是景区管委会规范内部管理、落实安全监管职责、营造优良游览环境、整治市场经营秩序的结果。新班子组建以来,壶口景区“内力”的提升直接带动了旅游收入的增加。据统计,2016年,景区门票收入达到8600万元,比上年增加3600万元。

  体制机制改革,焕发景区活力

  旅游景区是旅游业的核心要素,但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活力不足成为国有景区管理的“通病”、制约旅游业发展的“顽疾”,壶口景区也不例外。

  改革是景区发展的必由之路,没有改革就没有出路。壶口景区作为全省首批149家改革创新景区景点之一,吉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县委常委会议、政府常务会议和壶口景区体制机制改革领导小组会议,研究部署推进改革工作,结合景区实际制订实施方案,确定了“四步走”的工作思路,即政企分开、规范管理、推进合作、融合发展。

  思路甫定,壶口景区一方面改革管委会的体制,另一方面改革景点经营机制。今年3月13日,吉县县政府常务会议决定,委托壶口景区管委会成立国有独资公司——山西黄河壶口瀑布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实行管理权与经营权“两权分离”。身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的李灵芝自此又多了一个身份——公司董事长。3月15日,公司登记注册,注册资金1亿元;4月19日,公司挂牌仪式举行。目前,已将景区管委会现有的经营性资产核定划归公司所有,并对景区工作人员进行了分类归置,初步实现了政企分开。在管理运营上,公司高层管理人员暂由壶口景区管委会有关人员兼任。

  改革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经过两个多月的公司化运行,“铁饭碗”的打破倒逼员工的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大家普遍具有了主人翁精神,危机感和忧患意识明显增强,不干与干不再一样,干少与干多不再一样,干差与干好不再一样,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责任心得到激发和调动。

  今年1月份至6月份,壶口景区接待人数418793人,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30.51%;门票收入达3309万元,同比增长37.18%,再次印证了改革带来管理水平的提升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增长。

  作为山西黄河壶口瀑布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灵芝介绍,公司将在适当时机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招商引资,引进大集团、大公司、专业化管理团队和优秀人才进行有效管理和经营合作,加快实现景区专业化、公司化、市场化运营,形成有利于资源保护和综合利用的景区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逐步改变单纯依靠门票经济的经营方式,构建食住行游购娱各要素均衡发展的产业链,促进当地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

  总规详规先行,挖掘景区潜力

  曾有人说“壶口靠一湾黄水就能赚钱”,言语中既有羡慕,也不免有戏谑的成分。但,不可回避的是,体制机制改革激发活力的同时,景区景点单一制约了壶口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所谓“旅游开发,规划先行”,只有通过科学的规划,才能保证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实际上,根据国务院《风景名胜区条例》规定,经请示省住建厅和国家住建部同意,壶口景区管委会早些年就进行了《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经过5年的努力,形成了规划文本,并完成了专家评审、征求意见等规定程序。

  今年2月23日,市委副书记、市长刘予强主持召开《黄河壶口瀑布风景名胜区(山西)总体规划(2016-2030)》专题汇报会时,曾指出壶口风景区建设对于我市深入实施“文化强市”战略,打造“中国根·黄河魂”旅游品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今年3月24日,省政府常务会议审查通过了该规划,现已上报国务院,正等待国家住建部评审。

  记者注意到,这份待评审的《总体规划》文本共分7章,包括规划总则、保护规划、游赏规划、设施规划、居民点协调发展规划、相关规划协调、近期规划实施。规划范围包括壶口景区116平方公里,其中核心景区面积34.32平方公里。尤为引人瞩目的是,在游赏规划中,将风景区划分成了5个景区,分别是观瀑景区、克难坡景区、黄土地貌景区、山林景区、田园观光体验景区。细心人可从中窥见这将是一个规模空前、内容完备且富有前瞻性的宏伟蓝图。

  在等待《总体规划》批复的同时,壶口景区管委会又于去年12月13日启动编制了《壶口瀑布、克难城景区与旅游服务基地详细规划》,此举更是被形容为“大手笔、高起点、大动作”。

  今年1月4日,吉县财政局委托专业公司发布招标公告,在全国范围内招聘具备城乡规划编制资质的单位。2月15日,通过公开招标程序确定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为《详细规划》编制中标单位。提及这家规划设计研究院,成立于1954年10月,是全国城市规划研究、设计和学术信息中心,是国家住建部唯一直属的科研机构,堪称中国最高水平的旅游规划设计单位。

  《详细规划》主要编制内容包括壶口瀑布、克难城、旅游服务基地三部分,面积约5.05平方公里,涉及壶口瀑布东侧中市村、留村、南垣村、陈家岭一带。编制专题研究报告,涉及面积约20平方公里,规划总面积25.02平方公里。目前,初稿已完成设计。

  体制机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总规详规对景区蓝图的勾描,增添了“壶口人”创建5A级景区的信心。作为资源独特、品牌一流的自然景区,作为我市旅游业的“龙头”,5A级景区创建被视作事关壶口景区发展的关键,事关吉县县域经济和全域旅游发展,更关乎“临汾旅游”的品牌影响力。如今,创建工作已发布招标公告,即将全面启动,初步确定创建时间为两年,即2017年完成景观价值评定、2018年完成创建验收工作。

  对于领导的嘱托,对于景区的未来,李灵芝和她的同事们信心十足,将壶口风景区建设成为生态环境良好、文化底蕴深厚,具有国际品牌影响力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这将成为他们的不懈追求。

  黄河之水天上来,千里黄河一壶收。大自然赋予了吉县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新时代给予了壶口景区发展的难得机遇。可以想见,不久的将来,像张学臣老两口这样的游客再次踏足壶口景区时,必将会有更多的感慨。

  记者 孙宗林


     

责任编辑:张茜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