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吉县人祖山,是我国神话传说伏羲画卦、制礼、造屋、教授渔猎和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的神圣宝地,这个美丽的传说,已从考古发掘中的柿子滩研究成果方面得到了年代印证,使人相信它已经是传说加信史的真实存在。
这里还有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时期的仰韶时代庙底沟文化乃至以后的龙山文化遗存,并有经过碳14测年距今6200年的人类头骨片,证明其文化渊源的由来已久。经过考古调查发掘,在海拔1742米的主峰,发现有战国至汉代的人类遗存和建筑构件,现在还矗立着“唐碑”、宋元丰石坪、明代庙宇等实物见证,其中有女娲庙、伏羲庙以及塑像为历代信士们祭祀焚香、顶礼膜拜的场所。再从古文献上可知,其山名为“包山”即“疱山”,与伏羲驯育庖厨有关,实际上就是指的“伏羲氏”,历代祭祀不绝,香火不断,至明代始改今名“人祖山”。
从以上几方面的资料可知,人祖山为伏羲、女娲创造文明时代的传说,并非无源之水,而是有根有据、有头有尾的一个文明产生的链条,那些资料就是这个链条上的重要节点。因之,可以有底气地大声说,“人祖山的人祖传说已经是传说变信史的事实了!”
然而,神话毕竟是美丽的,他们的传说正是这块人类文明诞生地的血脉流动的结果,为那些遗存遗迹加上了鲜活的血与肉,使之更加丰沛、更加美满,成为美好的、真实的“神话”。
“神话”,自然要有“神”,才能传出“话”来。这尊神,就是造化天成的自然。人祖山就很奇妙地造化出了“符合”它自身价值的神化需求,那就是我要说的“人祖树”。
七年前,人祖山风景区开发之初,我曾随耿世文、田建文、闫金铸、闫雅梅等诸君一行登上主峰进行考察。那时,峰顶杂草丛生、建筑破败、泥塑支离、乱石盈野,一派荒芜景象。七年后的丁酉年九月下浣,偕友人再次登临人祖山主峰,一瞻人祖伏羲、女娲新的神采,二观“一览众山小”的气势。在沿着新修的林荫坡道盘旋攀爬的过程中,无意中发现有许多树生长的“奇相”,它们从土里生出来就是一分为二的两根树干,有的再往上又接着生出两个枝干,都是一个规律。把他们倒过来看,俨然是一个大大的“人”字或“众”字。这个“人”字,以头部为根,出土枝干为撇捺,一直向上又分出两个“人”字,组成了一个“众”字,然后组成支系繁茂的树冠。它好像一股源远流长的血流谱系,象征着人类祖根繁衍 生息的图谱。围绕人祖山的主峰,偏偏生出这种形态并且聚群的呈人字形生长的树,不是“神使神差”又是什么?天地造化给了人祖山雄伟挺拔、柱立苍穹的躯体,注入了伏羲、女娲的血肉灵魂,而在它的周围幻化出以人字树为形的神采外衣,成了一尊开天辟地的神。春天煦日射彩、百鸟争鸣,夏日荫羽蔽日、爽彻肺腑,秋季红叶满山、层林尽染,冬令六花飞舞、碎玉晶莹,一年四季幻化无穷,给人祖山披上了醉意迷人的光影,使之更加神化,更加迷幻,令人生出无限的遐想和思绪。中华祖脉的情怀油然而生,不由从心灵深处迸发出一种无限敬畏的情愫,这就是我们民族文明之根。这种天然造化,把人祖山装扮成了一处颜值好、环境好、空气好,又少雾无霾、天高气爽、抒怀惬意的“天然氧吧”。
经过查对,方知此树为“栎”。《说文》:“栎,栎木也”,即“麻栎”,通称“柞树”,《诗经·秦风·晨风》就有“山有黄栎”的记载。在陶寺遗址的孢子花粉中就有“栎”的存在,人祖山有“栎属”两种。有一种说法,说中文称栎,外文称槲、青冈栎、麻栎、栓皮栎,别名橡树。
属于壳斗目科栎属,世界上有500多种,分布在北半球,我国有50多种,最常见的是麻栎、槲栎等。
此树在古代被欧洲称为“圣树”,古希腊奉之为长寿、魔力、强壮、骄傲的象征,管理它的是天神宙斯;日耳曼人将之定为“国树”直至第三帝国。在我国,应该叫做“衣食之源”才对,因为,此树全身是宝。其干可以建屋筑厦遮蔽风雨;其枝可以燔天柴祭供庖牺牲;其实(橡子)可以研磨为粉充饥果腹;其叶可以养蚕以备衣衾之具;其皮可以染色敷彩美化生活;其壳可以祛热除疳止咳定喘,保护人之健康;其性喜旱,根入石隙,锲而不舍、坚韧不拔,育华参天;其冠吸阳造氧,驱霾化雾;其神人根之祖,根系发达,谱系繁茂,象征民族之盛;其姿幻化有致,呈人字之倒书,现神化之妙形。鉴于它出自人祖山的缘故,是人祖山的拱卫之景,与人祖山主峰珠联璧合巍巍景观,诚实景幻形美好的结合,人祖山为人根之祖确为不虚。正因为如此,也为了文化的呼应,我将它暂时呼之曰“人祖树”。
在先民还过着渔猎采集的原始社会阶段,有这样一种全能之树,作为生活之靠山,并与其进化同步,可见它在人类进化发展中的现实意义有多大了。人祖山的栎属两种,为伏羲、女娲在这里创造人类文明增添了更加神化的坚实注脚,是一个天造天成的奇迹。
这是一个藉现实存在而造出的可信度较高的、也是解读自然景物的新神话版本,当然还是人祖山旅游文化创新发展方面的又一个契机,我建议: 一、做一次实地调查,查出它的确实存量,作为文化财富进行编号管理;
二、加强管护,逐株绘制拍照存档;
三、注重人工修剪边叉赘枝,使其保持人字形主形态并期兹成为参天大树,像培养千年大槐树一样使之成为神圣的人祖树景观;
四、选一两个典型人字树形,辟为游人摄影留念和祈福祈家族繁茂的景点,打造优美舒适的游点;
五、组织写作宣传词,叩动游人心扉,吸引注意力,扩大影响,取得社会文化效应。
最后,我想特别说明一点,这确实是一个大胆的“臆造”。但细想起来,哪个神话传说不是由最初的讲述者传出来的呢?凡事儿都得有个“始作俑者”,随着时间的推移,作俑者消失,变为“佚名”“无名氏”。不过,凡是传说,并不都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都得有个起始因果,在口口相传的传承过程中丰富、美化、完善,逐步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吴承恩的《西游记》、陈仲琳的《封神演义》、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纪晓岚的《如是我闻》等,哪个不是博采众说而来的呢?以人传事,以物寓形,幻化故事,借风传影,就是一个创造的“过程”。我所以写这篇短文,就是为了以树寓意,以意传神,丰满伏羲、女娲的神话色彩,铸造敬畏与神秘,促进人祖山文化开发事业的进展。
陶富海
责任编辑: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