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估摸着山上的雪化得差不多了,12月20日,张卫平又上山了。
山路蜿蜒盘旋,进入吉县车城乡桑村,路两旁的苹果树进入冬季休眠期。车子停在一个小坡上,张卫平顺着小坡来到了他的“秘密基地”。
这个“秘密基地”其实是一片占地200亩的果园,也是吉县大山农副产品有限责任公司的试验基地,更是负责人张卫平的牵挂。
关于“秘密基地”的故事要从2014年的春天说起。
那年,张卫平赴外省调回优良苹果品种,投资100余万元,在这个“秘密基地”创建了30余亩精细化管理苹果示范园。耕地、打点、挖大坑、施基肥、浇水……大家兴致勃勃、信心满满地精心栽植,等待着种子发芽成长。
树苗叶子长到3厘米时,技术人员张林中发现,新萌发的嫩芽不到几天时间,全都像泄气的皮球,蔫了。
“张总,怎么办?”
站在寄托着大家致富梦的果园里,面对不知所措的乡亲们,张卫平硬着头皮说:“总能找到原因!”这句话是给乡亲们打气,也是给自己鼓劲。
浇水过多?叶子上有虫害?大家猜测着。但通过放大镜仔细观察,发现叶芽上没有病虫,也不是浇水过多。排除常见原因后,张卫平和技术专家反复沟通推测,“怕是土壤出了问题。”于是,技术专家立即采集树苗根部的土壤进行测土化验,果不其然,问题就出在土壤上。
“栽植时施入树坑的化肥局部肥量过大、离树根太近,发生了烧根现象。”技术专家给出了确切答案,但张卫平揪着的一颗心并未放松。他带领大家连夜把果树苗挖出,将肥土换成田里的活土重新栽植。怕铁锹伤着树根,大家干脆用手一点点把土壤刨开,手上出现划伤也全然不顾。两天的紧张换土工作结束后,大家看着地里的树苗流下了眼泪。滴滴泪水里,是对明天的未知和无尽的期待……
大家的期待没有落空,几天后,满园树苗齐刷刷长出了翠绿的叶芽,大家笑了又哭、哭了又笑。而这次难忘的经历也让张卫平明白一个道理:栽植果树应先使用天然活土栽培,在离树根30-80厘米处进行浇水、施肥,要让根去追肥,不让肥去追根。
通过精细化管理,张卫平的“秘密基地”实现了当年建园,第2年挂果,第4年盛果的早果丰产目标,比普通栽管模式提早4年挂果,形成了一套简单实用的抗旱抗寒、旱果早丰高效栽培模式,果农们拍手称赞,“果树栽植时间大幅缩短,我们的经济收入能提高30%,实在是好啊!”这个栽培模式同时还破解了老果区苹果品质下滑、高端优质果少的难题,为全县苹果栽培管理探索出一条高产、高效、优质的新路子。
试验成功后,张卫平逐年扩大“秘密基地”的栽植面积,不断尝试新品种、研究新方法。栽植成功的新品种他无偿向果农提供嫁接所需的枝条,并传授嫁接技术。这个“秘密基地”所谓的“秘密”并不是不让人知的技术垄断,而是张卫平敢为人先、乐于分享的勇气和担当。
曾经荒山荒沟也是山,如今披上绿装还是山;曾经杂草丛生也是地,如今果树连片还是地;山不再是那座山,地不再是那片地。张卫平探索出的栽培技术改变了山的模样,提高了地的收益,依托“来自大山深处的绿色食品”的亮点打造出“秋日田园”品牌,打开了高端市场的销路,使系列农产品具备了较高知名度和竞争力。他的公司也从单一苹果冷藏发展到如今以优质苹果栽培、包装、冷藏、物流配送为一体的特色农产品开发的科技创新型龙头企业。通过基地果园的示范辐射,该公司帮助引领周边果农转变生产观念,改进管理模式,对推动全县苹果产业转型发展、提质增效发挥了良好的示范作用,被认定为省级“民营科技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荣获我市2018年“市长创新奖”二等奖。 张卫平也被评为“第九届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
“是荣誉,也是压力,更是责任。”为了不辜负这些沉甸甸的荣誉,张卫平已经规划好了未来的路,“把‘秋日田园’品牌做大做强,拓宽高端市场的销路。同时,不断引进新品种、新技术,继续为全县苹果主导产业发展提质增效作贡献。”
记者 荀丹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