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也是脱贫工作的主要依托和重要支柱。同时,产业扶贫又是确保精准脱贫的成败关键,是变“输血”为“造血”的重要手段。可以说,特色农业产业精准扶贫在我市脱贫攻坚系统工程的整体架构中占据不可或缺、无法替代的基础性地位。
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牢牢树立“扶产业就是扶根本”的脱贫理念,坚持精准长效扶贫,紧扣特色大做文章,积极探索“坚持特色、提高品质、板块经营、集群扩张”的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之路,稳扎稳打持之以恒培育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特色农业扶贫各项工作得以扎实有效地深入推进,在带动绝大多数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顶层设计完善 配套政策出炉
特色农业精准扶贫,须有完备的组织保障和政策支持。今年我市成立了特色农业扶贫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市特色农业扶贫工作的组织领导和重大事项决策。建立领导帮扶联系机制,市农委相关负责人分别联系一个贫困县,17个科站室则分别联系一个贫困县或非贫困县(市、区),为特色农业产业精准扶贫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营造群策群力共同参与推动特色农业扶贫行动的良好氛围。
随后,我市又相继出台《临汾市特色农业扶贫工作方案》《临汾市2016年特色农业扶贫行动计划》,在农业产业扶贫、资金项目支持、农民培训、新型经营主任培育各方面,明确了牵头单位和责任主体。按照特色农业发展“三大板块”布局,我市又制订了杂粮、中药材、蔬菜、水果、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产业扶贫(2016年-2020年)专项行动方案,为特色产业扶贫提供管用见效的政策支持。
与此同时,各贫困县也积极出台政策,聚集资金效益,谋划发展扶贫产业。永和县制定了特色农业扶贫奖励办法,蒲县出台了精准扶贫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办法,对特色农业扶贫实行政策倾斜。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10个贫困县整合涉农资金12800万元,扶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大宁县整合扶贫、水利、林业、农业部门资金2000余万元,集中投入贫困村和贫困户,打造苹果、蔬菜两大产业品牌,与 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发挥阳煤集团和政拓公司的龙头带动作用,建设优质苹果出口基地和沿川设施蔬菜大棚基地。吉县整合捆绑果业、扶贫、水利、畜牧等部门资金7000万元,集中投放,建设东城乡苹果观光示范园区,打造“中华名果”观光采摘休闲示范区,辐射带动全乡贫困户从事休闲农业。
聚焦“精准”二字 深耕资源产业
特色产业扶贫,要有针对性、精准性、有效性和持续性,精准识别贫困人口,精准分析资源条件,精准确定工作重点,精准谋划特色产业。今年,全市通过精准识别认定,开展产业与贫困户对接,确定10个贫困县蔬菜、杂粮、干鲜果、中药材、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带动贫困人口52267万人口。各贫困县把特色农业产业开发作为重要的治本之策,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将贫困户、贫困人口脱贫任务落实到产业和项目,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把沉睡的资源变成农民致富源泉。
永和县实施“千人脱贫项目”,投资200万元,扶持603户贫困户发展养殖、大棚蔬菜等农业产业,今年预计可帮助600户、1800贫困人口增收脱贫;同时该县与省农科院开展“院县合作”,实施“科技富民1155”工程,建设红枣科技管护示范基地,实施核桃的高接换优工程,打造扶贫特色产业。
蒲县依托昕源薯业公司为龙头,发展马铃薯特色种薯规模种植,种薯达到10000亩,商品薯30000亩,特色薯2000亩,参与马铃薯生产的贫困户占总户数的70%,带动全县贫困户669户、1950贫困人口共同发展马铃薯产业。
隰县着力打造以八大塬面为核心的精品玉露香示范基地,发展玉露香梨密植园,缩短挂果时间,促进生产增收。今年新发展玉露香梨33000亩,带动9000户贫困户,发展玉露香12000亩,其中密植园3000亩。
吉县今年创建苹果技术革新示范园30个,全县示范园达到140个,总面积达到1500亩,辐射带动贫困户果园面积8万亩,示范园区一级优果率达到80%以上。
“特色农业产业扶贫,要从实际出发,向规模要效益,向优势要竞争力,向品牌要生产力,把贫困人口吸纳到特色农业发展的主战场。”市特色农业扶贫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人王晓民告诉记者。
龙头企业引领 迸发内生动力
特色农业扶贫,要注重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提高带动农户能力。记者从市特色农业扶贫工作领导小组了解到,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参与农业产业扶贫的龙头企业44个、合作社1783个、家庭农场304个、种植大户585个,分别带动贫困户14528户、16883户、2324户、8366户农民融入产业链条,从事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古县今年落实扶贫项目资金一亿元,重点扶持裕峰特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9大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截至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8000万元,裕峰特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可带动周边12个村农户发展连翘和休闲农业。
乡宁县坚持工业带动农业用产业“造血”,激发当地农民内生动力,重点扶持戎子酒庄和凤凰山庄玫瑰种植园专业合作社等以“公司+协会+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做大做强。
戎子酒庄带动周边5个村农民种植酿酒葡萄5000亩,打造葡萄种植、酿酒文化旅游、农业休闲观光及山西特有的大院文化相融合的产业链条,实施产业精准扶贫,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凤凰山庄以合作社为依托,发展玫瑰基地,与农户建立了产+销的稳定运行机制,形成了种植、采摘、加工、生产、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该合作社与两个乡镇11个村委会签订种植协议18900亩,今年新建玫瑰种植基地2000亩,带动光华镇后峪村、上窑村、土霍村贫困户14户、贫困人口47人栽植玫瑰102亩,三年后进入丰产期,亩均增收3000余元。
优化品牌营销 撬动线上市场
特色农业扶贫,要注重品牌营销,积极拓展市场。吉县今年上马“互联网+”模式,线上构建OTO网上销售模式,开辟电商平台,拓展网络销量。此外,该县又依托中央电视台、黄河电视台等主流平台,加大苹果品牌宣传,在京广高铁进行为期8个月的吉县苹果视频宣传。
与此同时,在山西品牌中华行省内行(临汾站)暨临汾市首届年货大集会、吉县苹果进广西专场宣传推介会、新疆亚欧博览会、山西省特色农产品北京展销周、昆明第十四届全国农产品交易博览会、运城市国际果品交易博览会、“一带一路”建设黄河“金三角”活动中,也每每都能邂逅吉县苹果的“靓丽”身形。吉县苹果这一品牌在全国的知名度得到了明显提升。
隰县着力打造中国第一梨,实施品牌战略,引导产业规模集聚发展,扶持梨果育苗、嫁接、套袋、包装、运输、质检、物流为主的农业龙头企业,推动三次产业深度融合,实现由“卖产品”到“卖品牌”的转变。
今年,该县派专人深入全县8个乡镇,对种植玉露香梨农户进行信息确认,按产量配送二维码,共发放二维码5600万枚,实现玉露香梨二维码全覆盖。9月下旬、11月中旬,在北京和深圳举办玉露香梨“品梨扫码活动”,免费赠送玉露香梨40000颗,敦促玉露香梨强势跻身国内高端水果市场。同时依托电商平台发布信息,销售玉露香梨500万公斤、杏2.25万公斤、海棠果2.5万公斤、土豆1.5万公斤、葡萄5万公斤、西瓜一万公斤,实现销售收入80余万元,带动150余户贫困户脱贫,户均增收800余万元。
毋庸置疑,“十三五”开局之年,我市特色农业产业精准扶贫工作可谓好戏连连、亮点多多。记者相信,只要全市上下始终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积极寻求特色农业产业扶贫的突破口与着力点,踊跃探索全新有效的特色农业产业精准扶贫新路径,立足实际因地制宜,有的放矢精准施策,我市的特色农业扶贫工作必将在脱贫攻坚的豪迈征程中,不断彰显发挥产业扶贫的“中流砥柱”作用。
记者 王小庚
责任编辑:实习生卫慧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