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水利局:兴水惠民再谱新篇

2016-12-16 10:48:08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集合,出发”响亮的口号喊起,一大早临汾市水利局抽调的30名优秀技术干部就要去往隰县四坡村108户贫困群众家中,开展一对一、一对多结队帮扶工作,同样的情景每个月都要在水利局大院再现一次。

  今年以来,市水利局分析水情、结合水利工程特点和水利工作实际,积极贯彻落实省市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努力在民生水利建设、县域发展水利保障、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等方面取得新进展,为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水利支撑和保障。

  隰县是临汾市的贫困县,其中四坡村的贫困问题尤其严重,水利基础设施发展相对滞后是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市水利局抽调技术干部帮扶就是要解决困难群众最直接、最现实、最迫切的水问题。帮扶任务是完善贫困户档案、收集帮扶群众对帮扶工作的意见和检查给帮扶村新修的水利基础设施工程进度。结对帮扶工作是全市水利人工作的一个缩影,为切实解决群众的水困难问题,市水利局还积极开展多方举措,不让水利问题成为群众走向小康生活道路上的拦路虎。

  “十三五”期间,我市出台水利发展计划方案,计划在10个贫困县实施大水网及配套小水网工程、沿黄提灌工程、农村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水土流失治理等一批重点工程,解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基本公共服务不足等问题。

  血管是生物运送血液和养料的管道,血管的畅通才能带来充足的活力,大水网就是全省经济发展的“血管”。山西大水网是以纵贯山西省南北的黄河北干流和汾河两条天然河道为主线,以建设覆盖全省六大盆地和主要经济中心区的十大骨干供水体系(十横)为骨架,通过连通工程建设,将黄河、汾河、沁河、桑干河、滹沱河、漳河这六大河流及各河流上的大中型水库相连通,实现“两纵十横、六河连通,纵贯南北、横跨东西,多源互补、保障应急,丰枯调剂、促进发展”的工程体系。

  截至目前,我市引沁入浮工程建设累计完成资金2.2亿元,累计完成主隧洞进尺11公里;县域小水网配套工程建设、中部引黄工程配套实施的蒲县四沟水库主体工程已经完成,汾西北掌水库和隰县南峪水库已完成各项前期工作。预计年底前完成县域供水规划内的14个“双调”水库前期工作;小型水库更新建设,尧都区仙洞沟水库今年完成投资1000万元,蒲县刁口水库完成投资970万元。工程的一步步实施,使我市的水利“血管”更加的便利畅通,为社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强化“骨骼”加大投资力度

  提灌工程能因地制宜地及时满足灌溉的要求,为农田的灌溉起着重要的作用。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是农民生活的最基本保障,加大贫困地区沿黄提灌工程投资力度,是解决贫困的有力措施。今年,我市重点实施的永和县阁西垣沿黄提灌工程,累计完成投资5000万元,年底前可主体工程完工;吉县东城提灌工程,累计完成投资4500万元,各分项工程已全面开工建设,年底主体工程完工;乡宁县谭坪沿黄提灌工程累计完成投资4557万元,各分项工程已经全面开工建设,年底主体工程完工。工程完工后将使水利“骨骼”框架进一步完善,提高我市农田灌溉能力。

  增强“免疫力” 着力巩固提升

  增强免疫力能使身体保持健康,饮水安全直接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今年,我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涉及的10个贫困县已完成投资1440万元,占总投资1800万元的80%,巩固和提升了3.35万农村人口的饮水标准,年底完成其余建设任务,并且在全市范围内建设了17个县级水质检测中心并全部投入运行,农村饮用水卫生条件不断提高。“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解决群众最现实、最迫切的水问题才能更好地脱贫致富、发展经济。

  重点“除灶”实施水土保持工程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致使土壤肥力衰退、耕地减少、土地退化严重,严重影响农业生产,是制约群众脱贫的一块“病灶”,加大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刻不容缓。今年,我市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5万亩,完成年度治理任务的81.4%;完成投资3.2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62.6%,其中完成中央投资5010万元、地方配套2500万元、社会投资24488万元。10个贫困县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8.35万亩,占全市完成治理面积的81%,完成投资2.56亿元。其中国家级贫困县完成水土流失面积15.28万亩,完成投资1.38亿元;省级贫困县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3.07万亩,完成投资1.18亿元。(杨洋

 

     

责任编辑:实习生王楠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

相关阅读

    本文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