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西团柏:爽朗的笑声飘荡在梨园中......

2016-12-30 10:35: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初冬时节,寒风萧瑟。走进汾西县团柏西山玉露香梨产业园区,老远就听见梨园里人声鼎沸,好不热闹。

  “今冬做好防治工作,来年咱的梨肯定大丰收。”

  “是啊,以前想都不敢想,现在合作社帮咱们找到致富门路,规划土地种梨树,还有技术指导干部天天帮咱,咱们再不奔小康说不过去呀!”

  爽朗的笑声漂荡在梨园中……走近了才发现,原来大家正在热火朝天地忙前忙后,有的刷白树干,有的正在冬灌,有的整理树坑,老乡们有说有笑,其乐融融。

  一株株梨树,一排排树坑,一片片整齐的排列着,笔者看到,眼前这5000多亩梨园,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新气象,正在孕育着周边群众的脱贫致富梦。

  好机制鼓起农民钱袋子

  漫步进入园区,首先遇见的是一位柴洼庄村的管水工刘福太,他骑着一辆不太新的摩托车,车上挂着扳手、管钳等工具。他在园区负责供水管理已经四年了,因为家中儿子有病,一家人的生活全靠自己,年龄大了,外出打工找不下活,虽有十余亩地,种小麦、玉米能收入3000余元。然而遇上灾年,就会入不敷出,家中生活越维持越难,自从这里建了梨园,他家的地除村西两块以外全租给了合作社。这几年,每亩地合作社给50元补贴,再过一年,他的地一亩可分1000余斤梨的股金,按今年的价钱,一亩地估计可分3000余元,他家一年就可分红两三万元。土地流转后,合作社安排其管了全园区两千多亩地的供水管理,每天工资70元,“咱这块人直爽,有啥说啥。”这是他的一句口头禅。他还告诉我,合作社刚开始流转土地时,果园投入大、周期长。合作社把土地流转后,投资40万元先买了一台挖机,地里施了好多农家肥,全部整理深挖了一通,过去平车走都有困难,这会田间路都硬化了,还在山坡上修了好几座水库,两千多亩地都埋上了灌溉管道,由于投入到位,这几年树长得特别好。今年第一年挂果,在地头就能卖三块多钱,大伙儿这下可有了盼头。众人都明白,合作社搞好了,大家就都有好日子过了。、

  不一会儿,对面坡上有人喊他:“水管坏了。”他发动了摩托车,客气地说:“实在对不起,这会儿咱们任务重,冬灌是梨园一年中最重要的一环,上冻前浇好了,明年开春的树才能长得有劲道。”看着老乡风尘仆仆的背影,我的思绪也不免油然而生,选对一个好产业,制定一种好机制,组织老乡们规模生产走市场,才有可能带上大家圆好一场致富梦。

  茶房垣是梨园的最东头,这里有上千亩山地,因为村里上山的土路太陡、太窄、太长,雨季冲毁又厉害,分地后,这里的土地多数都撂荒不种了。用茶房村群众的话讲,“西山的地除了野兔粪啥粪也送不上去,犁耕上七寸深,光会长芦根草,哪儿能争上庄稼长哩。”这里的土地流转后,合作社租了几台装载机挖机,投资了几十万元,硬是把茶房村的上山路修到了山顶,用水泥硬化了4米宽,这会儿全村人入园务工都成了摩托化。在三号库区,我们正巧遇见了枣坪村中午吃干粮的郝丽珍、记平和陈翠萍等人,问到为啥天这冷,中午还不回家吃饭呢?陈翠萍做了鬼脸,笑着说,我们这几天刷树干,定额干一天能挣近200元,哪儿肯中午回家呢?

  在地里整坑的武云娃告诉我,他这一个月带7个人包路南整水坑,一个坑一块多,他憨厚地笑着讲,他们7个人有4个是村里的贫困户,平均年龄61岁,以往,因为没有打工的条件,基本是在村里晒街干耗着,整坑一天平均能挣80多元。“像我们村这些贫困户,多数是因为外出打工没条件,种地又没啥收入,梨园流转了这么多地,我们都有了干活的条件,现在我们的土地有一份收入,在地里干活又有一份收入,生活也一天天变得好了。”武云娃如是说。

  我们还听说目前茶房村有几十个人都在梨园长年务工,其中50岁以上的男劳力、妇女劳力占到务工人数的90%,到明年,依托梨园,80%的贫困户都能脱贫。团柏乡的主要领导给我们讲,咱这块好多农户贫困,都是因为土地少又薄,打粮食收入太少,务工又没条件。一块地方如果有一个较有规模的稳定产业推动,老百姓多数能参与长期务工,脱贫还是不成问题的。随着西山梨园这几千亩梨树进入盛果期,进园长期务工的人数应该吸纳到400余人,采收季节蔬果套袋的用工人数可达到1500人左右,加上服务业、运输业、售销业,可以想像5年之后,这个乡镇多数农户都会搭上合作社梨园这条大船致富了。

  好规划挺起产业腰杆子

  汾西县高寒农牧专业合作社在短短4年时间里,稳稳扎住根,一步步把玉露香梨产业由小做大、由弱做强,除县、乡两级党委、政府的指导扶持外,更主要的是有一种好的产业发展思路和高标准的管理方法。一方面,在产业发展的初期,及时抓住了“玉露香”梨这一在全国享有市场美誉的特色、优良品种的机遇,与农科院、果树研究所签订长期技术合作协议,聘请知名专家郭黄萍、李夏鸣等教授驻园作技术顾问,不定期对梨园农民技术员进行果树修剪整枝、病虫寒防治等方面的技术培训,解决了园区技术管理上的后顾之忧。第二方面,园区建设定位规划规模大、起点高,一是连片流转土地近3000亩,对原有山坡地、小块地进行了重新整理,做到了块块地能机耕,大型运载车辆可顺畅入园,方便了机械化作业和运送有机肥,储运果品;二是新修500立方水库5座,埋设管道(滴管)26万米,满足了全园区百分之百灌溉;三是足量深施底肥,用挖机全面积深翻土地,改善了深层土围绕物和有机质含量;四是对园区的果树实施了园艺地布覆盖,减少了旱地水分蒸发。第三方面,按照标准化建园规范目标,对管区建设实行科学化、程式化管理。规模化、现代农业园区的管理,标准化是前提,严格规范是保证,没有标准严格的管理措施,管理效益也无从谈起。为此,在4年的梨园建设中,合作社分工明确、职责到人。从选购树苗,株行距设定、授粉树配制,果树的提枝、刻芽、套袋、蔬果到浇水、锄草、施肥、病虫害防治,全面制定了书面规范,并要求全体员工照章行事、按规作业。从2013年建园至今,园区建设管理水平与时俱进,没有出现过大的死苗和有规模病虫害发生。为保证员工业务素质的不断提升,四年中,合作社共组织各种培训参观活动42批次,培训人次达3000余名,有效保证了员工业务水平和思想水平的渐进提高。

  2015年底,国家农业部、省农业厅组织专家对合作社标准化建园活动进行评估验收时,这里因此而荣获全省、县(区)及建园总分第一的好成绩,也为此被授予“山西省农业厅‘玉露香’梨汾西县示范园”的称号。

  好产品趟出发展新路子

  产品的商品性是保证其市场生命力的根本所在。合作社社长刘耀山参观果园时谈了他的想法和观点:“农业部、省、市的领导和一些中外客商对我们的梨都给予了很好的评价和赞誉。我们梨的品相、口感等存在一定的潜力和空间,玉露香梨这块牌子要真正做强、做好,真正做到‘要让市场上门找,不让我们求客商’,关键要在抓好常规管理的同时,在养肥土壤上下真工夫,常下工夫。果树所的专家们讲,梨果要好,要花点子,要下笨工夫、硬工夫,一要保证连年增施有机肥,二要重视生草培肥,每年有机质含量增加0.5左右,常年有机质保证2%—3%以上,梨的品质才能够保证。”买一台树行间微型挖掘机,每年行间挖坑穴施牛羊粪500亩;买一台日产微锄机,一年全面积打草两茬旋入地中,保证磷、钾肥的平衡施用,少用或不用氮肥;根据测土值,叶喷锌、铁、钙、镁等微肥;雨季适量施用多种有益菌肥;增加物理、生物治虫措施,力保农药零增长或负增长;采收前一月人工摘叶增加果面光照度等。

  一个有希望的农业产业要做成规模、做强品牌,让消费者惦记,的确不容易。功夫不负用心人,只要坚持,相信“玉露香”梨也一定能做好做强,这里的老乡们在这产业的助推拉动下,他们的脱贫致富梦也终归会圆。 (侯建兵

     

责任编辑:实习生王楠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