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社火盛景——襄汾抬阁

2017-03-07 22:10:17 来源:临汾新闻网

  过年时节,晋南大地一派闹红火的景象,一台台造型各异的抬阁,充满浓郁的乡土风情,使得欢度新春佳节的民间社火活动格外的喜庆。其中,集戏曲、舞蹈、杂技为一体的襄汾抬阁历史悠久,尤以襄汾县汾城镇中黄(西中黄、北中黄)村、安李村的抬阁最负盛名。2013年9月,襄汾抬阁被省政府公布为山西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据襄汾当地老辈人介绍,襄汾抬阁在明嘉靖至万历年间就已盛行,历经数百年的发展,襄汾的中黄抬阁日臻完善,上世纪初达到鼎盛,后因战争年代的动荡影响而日渐式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对传统文化传播的日渐重视,襄汾抬阁这一民间艺术逐年兴盛起来。

  中黄村抬阁由抬架子、铁拐子、倒车子三部分组成。抬架子为底座,由硬木制成,结实稳当;铁拐子是抬阁的主体,所用铁棍粗约寸余,长有丈许,韧性有度,依据表演需要可弯制成各种造型,利于显示抬阁的特殊技巧;倒车子因形似旧时妇女纺花织布时缠线用的倒车而得名,主要用途在于固定表演者的身躯。

  表演抬阁时,先将铁拐子固定在抬架上,再将演员用倒车子固定在铁拐子上,力求整体上优美自然、以虚掩实、深藏玄机、天衣无缝。旧时抬阁为4人抬或8人抬,后来随着大型运输工具的出现,抬阁开始安装在卡车、三轮车、四轮车上,表现趋向“现代 化”,襄汾抬阁随着时代的变革而变革,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观赏性逐年增强。

  襄汾抬阁取材内容广泛,借助戏曲人物、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和杂技技巧表演,可谓一出抬阁就是一出戏和一段故事。或弘扬惩恶扬善、伸张正义的核心价值观;或讴歌社会主义新农村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城乡新面貌,展示出抬阁这项民间艺术活动的动人魅力。

  襄汾抬阁传承的村庄各有绝活。中黄村的抬阁体现在“飘”上,高抬上表演的儿童约八九岁,身着古戏装,手持不同道具,被固定在一个个精心装扮的铁拐子之上;或悬于高空,或立于方寸之间;或站在其他表演者的手臂上;或旋转于高空盛开的荷花中,飘飘如仙子;轻舒广袖,翩翩起舞,令人拍手称绝,赞叹不已。

  安李村的抬阁则体现在“精”上,集精致、惊险、技巧、艺术性为一身。

  如戏曲《白蛇传》抬阁表演许仙送伞,飞快转动的伞上站着白娘子和小青,伞下站着许仙,抬架技巧高难度、特惊险,令观者大呼奇妙。

  抬阁表演大都在正月十五前后,先在本地巡回表演,再到县里或市里参加社火表演,村民们都以把孩子送上高台表演当成了一种荣耀。甚至在当地谈婚论嫁时,多有人把小时候上没上过高台当做一种资本。正是靠着一代代乡民对抬阁的酷爱,使这一传统民间文化薪火得以相传延续下来。

  襄汾抬阁的传承,主要靠家族延续相传。中黄村的郑、王两大家族从明万历年间相传至今,现仍保存有抬架子30个,铁拐子50根,倒车子100个;演员服饰300余件;历年优秀高抬照片100余张。王家历代主要传承人有王福喜、王厚民、王俊杰、王小生等,最早的生于1879年,迟的也在1964年。安李村抬阁相传始于一杨姓山东铁匠,此人心灵手巧,当地农民需要的一些农具都出自他的手。杨铁匠不仅手艺好,而且能说会道,有村民提出让他把铁件打成各种形状,以便人物在上面表演。

  杨铁匠经过巧妙构思和精心锤打,做出了最早的高抬支架。历经二三百年的演变,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安李村抬阁的一代新秀崛起,张崇山、梁造舟、李学武、刘仰安等把抬阁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安李抬阁最多时可出108簇,个个造型奇特,巧夺天工,人物鲜活,戏装亮丽,光彩夺目,引得四方村民争相目睹其表演风采。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襄汾县委、县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的加大,襄汾抬阁这一传统文化已由村民们的自娱自乐发展成一种产业。

  中黄、安李等村的抬阁从“深闺”中走出,在每年的春节里到周边县(市、区)表演,名声大振。尤其是2004年农历正月十五时赴临汾闹社火,50台内容新颖别致、形式惊险奇特的襄汾抬阁,从临汾市解放西路排至平阳广场,绵延数里,观者人山人海,叫好声此起彼伏。《欧洲时报》曾以《誉满晋南的中黄高抬》为题予以报道,使这一传统文化艺术走向世界,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董文达

 

     

责任编辑:付基恒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