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浮山八音会

2017-07-13 23:01:28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浮山八音会,是浮山县民间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民间音乐,是集戏曲、杂技、歌舞等艺术于一身的民间艺术形式,它分布在全县各乡镇及山庄窝铺,同时也在周边翼城、古县、临汾、曲沃、襄汾、安泽、沁水等市县活动演出。

    浮山八音会始于唐,是唐高宗兴建庆唐观祭祀老子及先烈先祖时所用的道教音乐之一。据现存公元729年,唐玄宗御书“大唐龙角山庆唐观纪圣铭”文中记载:老子曾在龙角山五次显化,示唐以龙兴之兆,后在此建老子祠,集根祖文化、道教文化于一身,一年两次大型祭祀庙会,全县4项28社,神鼓震天,仙乐悦耳、舞蹈杂技、木偶社火、僧道杂乐、群祖朝圣、自唐宋至民国,经久不衰,据县志记载,高宗命乐工和名士制道调,合奏于庆唐观,所以道乐在此留下丰富的宝贵遗产。

    八音会是僧道杂乐组成部分,它小型多样,一般以十人为限及文武两场,集民间乐器唢呐、鼓、笙笛胡弹一身,参与人民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为繁荣群众文化做出了贡献。旧社会乐人生活在死亡线上,新中国全县举办民间艺人培训,17个班社,30多人,建立协会,参加调演,民间活动,盛及全县。

    文革遭劫,艺人流离失所。

    改革开放广大艺人迎来艺术的春天。现艺人大都故去,尚留几位年老体弱,急待保护传承。

    民间音乐为我国文化艺术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浮山八音会为民间艺术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从产生发展到目前,已有2000年的悠久历史,它与宣传中华文化、忠孝节义、仁智礼仪信等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新时期为宣传党在各个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新人新事新风尚,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据《临汾非遗名录》


     

责任编辑:付基恒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