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城秧歌也叫秧歌戏或干板秧歌,是翼城县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据老艺人们口传,此剧种在明代形成后,在当地广为普及。虽然其音乐和唱腔比较单调,但行当齐全、演员众多、程式规范、剧目离奇,在当时很受群众欢迎,故不少村庄都建有秧歌戏班,每年正月元宵节期间,各地秧歌竞相登台,串村演出。
翼城秧歌戏唱腔和配乐单调原始。唱调接近民歌,配乐只用打击乐(鼓板、马锣、小锣、梆子等)和唢呐,没有弦乐。其唱腔既有高爽之音调,又有缠绵之旋律。在词律上以七字、十字句居多。曲调分两类:一类是平板、流水、高腔等四句体结构的板式,属一板一眼或有板无眼,主要表达欢快、高昂、柔美、热情等情感;一类是哭板、慢板、介板等板式,为一板三眼自由节拍,用来表达悲愤、苦愁、哀怨等情感。
翼城秧歌戏唱腔流畅、诙谐风趣,唱念表演比较活泼,乡土气息较浓厚。演员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所演剧目大多属袍带戏,也有靠甲戏。其着装、脸谱化妆、表演程式及武打等均与其它剧种相同。
据《临汾非遗名录》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