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晋南威风锣鼓

2016-01-21 10:59:28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晋南威风锣鼓最早的名称为“锣鼓”,俗称“家伙”,是一种传统的民间广场打击乐表演艺术。作为民间锣鼓艺术的一个品类,威风锣鼓在晋南不仅有长远的历史渊源,更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主要分布在临汾市区及霍州、洪洞、汾西、襄汾、曲沃、浮山等地。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威风锣鼓汲取不同时代的艺术精华,使自身渐趋完美。

  晋南威风锣鼓由鼓、锣、铙、钹四种乐器组合,有一整套丰富多变、能够表现多种感情和气氛的锣鼓点,即锣鼓经。锣鼓经构成的曲牌,一般多为独立的锣鼓段联缀而成的多段体套曲,即分为帽头、主体和收尾三部分。其表演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挎鼓表演,平阳大多地方都由鼓手挎一面圆形大鼓敲打表演;另一种表演形式是架子鼓,这种形式主要盛行于浮山县,表演时队形变化较少,行进中边走边打。由于传承的变化和地域的差异,威风锣鼓形成了河东、河西两个流派,常见曲目有《七牌子》《牛腰子》《乱如麻》《风搅雪》《银扭丝》《倒垂帘》等。

  晋南威风锣鼓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融音乐、舞蹈、技艺于一体。表演者强悍矫健的身姿、粗犷豪放的性格、朝气蓬勃的气势,处处体现了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北方汉子豪爽奔放的性格,在民俗学、历史学、社会学、美学的研究中,晋南威风锣鼓都显示出重要的价值。

  (市非遗中心供稿)


     

责任编辑:张茜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