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精致文化“名片”
——全市文化旅游事业发展综述
临汾新闻网讯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2016年以来,我市坚持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整合文化旅游资源,打造临汾旅游的新亮点。同时,坚持传承弘扬临汾文化,大力实施平阳记忆和印象临汾“两大工程”,加快创作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影视剧作、文学作品、戏剧音乐等艺术精品,彰显文化魅力,宣扬优秀文化,增强全市人民的文化自信和自豪。
梳理历史脉络 演绎文化平阳
去年一年,我市文化活动精彩纷呈,举办了一系列重大文化活动。2016年2月4日,我市以“美丽临汾”为主题举办了猴年春晚,为全市人民奉献了一场视听盛宴;5月18日,“华夏之根文明之旅”尧文化旅游招商系列活动在我市正式启动,彰显出帝尧文化的时代价值;7月1日,历时一个月的第十一届广场文化消夏月活动,以“永远跟党走放飞中国梦”为主题,开展了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一桩桩、一件件文化大事演绎着“文化平阳”的风采。在大氛围的影响下,群众性文体活动日渐丰富,文化氛围日渐浓郁。
整合文化资源,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赵城金藏》复制工程启动,现已复制完成52卷近200卷经藏。以第11个文化遗产日为契机,组织了非遗宣传系列活动,集中展示了我市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和近年来所取得的保护成果;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走进学校、旅游景区,市场反响良好,初步效果已经显现;《临汾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出版发行,唤起城市记忆,做好文化传承。“乡村文化记忆工程”扎实推进,各县(市、区)文化馆与乡镇文化站、辅导员、“村官”组成普查小组,对各地乡村文化记忆工程进行分组普查,目前普查申报工作已全面完成。我市文化事业发展脉络更加清晰可见。
文化艺术创作硕果累累。进一步锤炼打磨和创作编排了蒲剧古装剧《琵琶记》、眉户历史剧《五女拜寿》、新编现代剧《槐根》等,各县(市、区)也组织开展了大量的艺术创作。蒲剧现代戏《红色绝唱》、眉户现代戏《洪洞好人》和小戏《特殊的陪嫁》成功申报国家舞台艺术基金项目。蒲剧古装戏《洗雪铁丘坟》参加全国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获得成功;原创经典蒲剧《河魂》在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上成功展演;全省第十七届“群星奖”比赛中,我市共有7件作品获奖;临汾民歌首次参加广西柳州三月三“鱼峰歌圩”全国山歌邀请赛,并捧回三项大奖。在第二十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中,再次摘得一朵“小梅花”。
尽览毓秀山水 感悟厚重文明
我市发展文化旅游条件优越、潜力巨大。围绕创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旅游城市“一城一市”的目标,我市突出“中国根·黄河魂”品牌建设,坚持“五大举措”,把文化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来抓。2016年,全市共接待旅游人数4027.89万人次,同比增长26.7%,旅游总收入达375亿元,同比增长27.14%,超额完成年初预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2016年,我市积极开展了全方位的旅游宣传营销,在《人说山西好风光》电视节目竞演中荣获“最具人文体验和历史价值旅游城市”。投资420万元,在中央电视台主流媒体周期滚动播放临汾城市旅游形象宣传片、在《中国旅游报》编辑制作了临汾专版、在热点高铁线路视频滚动播放我市重点景区、在太原南站出站通道设置旅游灯箱广告14块等,利用各种节庆活动持续打造我市旅游主题形象,联合临汾民航机场赴武汉进行临汾民航旅游专场推介,“中国根·黄河魂”旅游形象深入人心,提升了临汾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知名度、美誉度。
旅游品牌创建不断推进。大槐树景区顺利通过国家旅游局5A级旅游景观质量专家评审,被列入创建5A级旅游景区预备名单,有望于今年创建成功。同时,七里峪和戎子酒庄等景区创建4A级景区目前正在积极推进中。洪洞秦壁创意农业整合示范园、襄汾燕村荷花园观光农业旅游景区成功创建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洪洞县、吉县、隰县被国家旅游局确立为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在全市开展全域旅游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此外,我市扎实开展旅游扶贫,积极培训乡村旅游人才,并争取国家、省财政扶持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加强旅游商品研发工作,为后续产业的发展增添新动力,丰富了全市旅游商品的种类、数量。同时,我市还与中科院考古研究所成立了“中国尧舜文化研创中心”,致力于具有临汾特色文创产品的研发,目前整体工作推进顺利。
让“灵魂”更丰满让“载体”更扎实
2017年,我市将坚持传承弘扬临汾文化,继续大力实施“平阳记忆”和“印象临汾”两大工程。“平阳记忆”以写实为主,对临汾的历史脉络、文化特质、人文山水和乡风民俗等文化资源进行调查和梳理,建立档案和数据库,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展厅”;“印象临汾”以演绎为主,用现代传媒方式,挖掘尧文化、晋文化、移民文化、红色文化、廉政文化、山水文化等特色文化元素,同时加快创作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文艺作品。继续深化整合我市文化旅游资源,细化旅游景区景点体制机制改革方案,一区一策,分类推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旅游景区所有权、经营权分离。坚持多元化投入,加大旅游产业招商力度,成立旅游融资平台,设立临汾文化旅游产业基金,广泛吸引社会资本投向文化旅游,破解旅游开发建设资金瓶颈。坚持区域联合发展,突出旅游“安、顺、诚、特、需、愉”六字要诀,高标准编制全市文化旅游业发展规划,按照统一规划、各有侧重、定期协商、收入分成的思路,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加强智慧旅游建设,积极发展“互联网+旅游”,推进旅游智慧营销、智慧服务和智慧管理。全面推进“旅游厕所革命”,推动厕所与文化、传媒、wifi、银行自助、社会治安相结合,打造临汾旅游的新亮点。到2020年,文化旅游业总收入将有望突破1000亿元,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15年的3.1%提高到10%。
积力之举无不胜,众智之为无不成。文化旅游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蓝图已经绘就,我市将进一步强化统筹发展意识,明确方向、找准定位,把文化旅游产业打造成战略性支柱产业,共同谋划好、发展好全市文化旅游产业。
记者 安月琦 实习生 宁智豪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