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中期,我与王天平在临汾文化补习学校曾同过一段时间的学。那时候,我与他并不怎么认识,更不知道他能写一手好字。直至羊年前夕,王天平将一本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山西中青年书法篆刻家”《王天平作品集》赠送给我,我才初次欣赏了他的墨迹。捧着这本“作品集”,我就产生了采写他的想法。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伴着温暖的春风,我踏进了临汾市尧都区委的大门,采访了王天平。走进他的办公室,我闻到了一股淡淡的油墨清香。于是,便与他在这淡淡的油墨清香里聊了起来。
王天平,1952年出生于洪洞县,现任尧都区委组织部副部长、老干部局局长。别看他官儿不算大,却在书法界有着不小的名气,“头衔”也很多:山西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山西师大书画师、临汾市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临汾市企业家协会书画师、尧都区书法家协会主席。他对我说,从小就喜爱舞笔弄墨,4岁离开故乡,随当兵的父亲来到辽宁省四平市。读小学二年级时,在四平市少年宫举办的一次书法比赛中,他的一幅柳体临摹楷书获得了大奖。从此,他对书法产生了更大的兴趣。1970年底跨入军营后,尽管军训生活紧张艰苦,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对书法艺术的苦苦钻研,所有能利用的业余时间,几乎都用于研究和练习书法了。火热的军营生活,锤炼了他的坚强意志,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我一听他和我是同年的兵,更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
“你是哪年回来的?”我问。他说,当了6年兵就复员回到临汾。岗位变了,环境变了,可他对书法艺术的执着追求没有变。80年代初期,他正式进入临帖阶段,遍临了柳、欧、颜、王、赵诸体,却未拜过名师,纯属自学成才。直到1983年的一次书法展览时,才被当时群艺馆的刘世厚老师发现,把他推荐给了书法界名家,得到了樊习一、裴玉林、单华驹等老师的指点和栽培,其书法技艺有了长足的进步。在书法艺术这块园地里,王天平辛勤耕耘,博采众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他的书法格调高雅,神清韵秀,笔力凝重,风神洒脱,赢得了书法界的好评和首肯。他的书法作品曾参加中国文联在北京举办的“中国城市市花书画艺术大展”,并在全国巡回展出;一幅500字的《阿房宫赋》在中国美术馆展出,获得优秀奖;在山西省与上海市,临汾市与厦门市、抚顺市的书法联展中,力作频出,深受好评;在“八卦杯”国际书画大赛、“双申杯”全国书画艺术大赛和全国党政干部书画大赛中,均获得优秀奖;在临汾市第五次人口普查书法大展中,获得一等奖。他拿出一摞证书让我看,我着实对他自学成才感叹不已。
更令我瞩目和赞叹的是,出自于他手的尧庙内的“五凤楼”3个字,永远地留在世间,与历史文化溶为一体。知情者告诉我,繁忙的工作之余,王天平除了挥毫泼墨外,还经常参加山西师大的一些书画活动,并为尧都区老年大学授课。王天平说,参加公益活动,对提高自己的书法技艺很有帮助。
谈到书法与身心的关系时,他的感受更深:“写书法需要全神贯注,全身心地投入,有时一幅字要写十几遍,要有毅力,要有恒心。书法可以锻炼意志,陶冶情操;可以净化心灵,延年益寿。”他把自己的居室称之为“四平斋”。“何为’四平斋’?”我问。他笑了笑,说:“一是有平常心,二是干平常事,三是写平常字,四是做平常人。”听罢此言,我顿悟:不偏不倚,这不正应了“天平”这个名字吗?
了解他的人都这样评价:王天平,平淡的就像大海里的一滴水!我认为,平淡之中见精神。也正是这种精神,驱使着王天平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成功、走向辉煌!
责任编辑: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