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平,1952年出生于山西省洪洞县,号古槐,室称四平斋。现为中国楹联协会会员、山西省书法家协会理事、临汾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平水诗社社长。在多项国内大赛中屡获嘉奖,一幅500字的作品《阿房宫赋》在中国美术馆展出,一幅榜书楹联在全国政协展厅展出。在山西与上海、厦门、抚顺等地的书法交流中,力作频出,为书道内外人士所瞩目。
天道酬勤亦不悔
王天平对书法心存敬畏之心,遵从“写字三十年可示人”的古训,主张“提笔必临帖”。他认为,学书不下苦功,就夯不实书法的基础。书法再无捷径,唯有勤加练习。于是,他每日临帖不止,每日习书不辍,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汲取众家之长,追求“师古而不泥古,法前人而寓新意”。
从1993年开始,王天平常有书作参加各类展事,曾代表临汾市书协奔赴上海、抚顺、南通等地进行艺术交流;也曾应邀为临汾尧庙五凤楼、华门、尧陵、秦蜀路牌楼、洪洞县兴唐寺、九龙山等风景园林以及抚顺市碑林书写匾额、楹联。其书法作品曾发表于《书法报》、书法杂志》等多家专业书法报刊,他的创作才华与书法技艺受到了业界人士的关注与认可。
王天平涉猎多种字体,在他的手中,纤毫与素宣仿佛有着天生的默契,点线在抑扬顿挫中起伏。他的书法作品俊逸洒脱、灵动醇厚、由心而发、寄情深远,于平淡的生活之中蕴涵笔情墨趣,远离于尘俗势利的侵扰。
潜心砥砺五十载
“幼时学书少年官,奖掖小蒙童;青壮学书兵营中,江阔波涌,烟雨借东风。而今学书“四平斋”,两鬓华发增。诗意为上书外功,一任三寸竹管伴终生。”著名指画家宋希祥用一首《虞美人》概括了王天平结缘书法的三个关键时期。
悠悠五十载,王天平与书法如影随形,人生的每一步,都记录他追求和探索艺术的脚印。他自幼受家庭熏陶,对“黑白艺术”情有独钟,遍临法帖,精读艺理。步入军营后,他的这一爱好有了用武之地,以此成为各种宣传活动不可或缺的主力。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工作环境和职务的变化,他从比较盲目的热爱走向规范系统学习,使书法技艺有了长足的长进。
平淡无奇始见真
“惟纯真之爱才美好,凡纯真之爱皆美好。”王天平心怀清风朗月,他择善人而交,择善书而读,择善言而听,择善行而从。他以一种悠然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去研习书法。在他心中,书法是不可重复的艺术,绝对没有一模一样的作品。书法还是一个遗憾的艺术,一笔就是一笔,错一点儿就要从头来过,很难写出让自己满意的作品。
王天平把沈鹏先生提出的“弘扬原创、尊重个性、书内书外、艺道并进”作为前进的方向。他认为,书法是文字、文化、文心的结晶,如果能把传统的继承和时代特色进行最佳结合,把共性和个性进行最佳结合,就进入了学书的较高境界。但要攀登此境界,没有捷径,只有不停地读书、临帖、书写,持之以恒才能与时俱进。
记者 李静 实习生 景宏宇
责任编辑: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