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强调指出:“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要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告诉我们,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事物的发展总是伴随着矛盾的出现和解决而不断向前推进的。因此“问题意识”不仅是每一个领导干部必须具备,并不断强化的一种意识,更是各级领导干部面临的一个共同课题。作为与群众联系最紧密、跟问题碰触最频繁、对矛盾体会最深刻的乡镇领导干部,我认为,在当前的形势下,必须强化问题意识,提高把握、发现、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始终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一、什么是问题意识所谓问题意识,就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对疑难或难以解决的实践及理论问题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由此驱使人们积极思维并不断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想方法及状态。人类的社会文明得以进步,就来源于问题意识。当意识到的问题解决了,社会或工作就会向前推进一步,随之又有新的问题产生,仍然需要以敏锐的问题意识及时发现它、研究它、解决它,从而推动社会和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二、为什么要强化问题意识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一个地方、一个单位在建设发展过程中,总是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领导干部只有牢固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才能履行好自身的神圣职责。
强化问题意识,才能多想问题。会“想问题”,折射的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责任。
当前,基层工作问题层出不穷,“想问题”非常必要。有的问题和矛盾是浮在上面的,看几眼就能把握大概,有的问题属历史积累,成因复杂,表象之下还掩盖着复杂的矛盾纠葛和利益考量。农村工作之所以难做,就是因为干部对自身问题缺少必要的反思,对群众态度缺少充分的了解,对问题本质缺少深刻的认识,对农村发展缺少科学的规划。找不出问题的关键,自然会感觉力不从心、无处下手。只有主动作为,才能看准现象、吃透问题,从而做到见之于未萌,防之于未发。有了强烈的问题意识,才能自觉地带着问题想问题、看问题,及时发现问题、有效解决问题。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讲的就是这么个道理。
强化问题意识,才能思考问题。有没有问题意识、能不能发现问题、会不会解决问题,是衡量一个人素质高低的重要表现。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也是实现思想水平飞跃的过程。思考越经常,思想越丰富;思考越具体,思路越清晰;思考越深入,决策就越趋于科学正确。当前,一些同志思想懒惰,想不到工作中潜伏的矛盾和危机,盲目乐观,过高地估计成绩,出现问题时一头雾水,搞不清状况,拆东墙补西墙,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把新问题堆成了“老大难”。应该未雨绸缪,尽早研判,及时查缺补漏,才能将深藏于复杂的表象之中的问题挖掘出来。这就需要我们把解决问题作为提升思想质量的重要载体,在加强思考中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深化思考。因此,我们要把更多的精力用在思考上,研得更细一些,悟得更透一些,这样才能促进各项工作上质量、上层次、上水平。
强化问题意识,才能解决问题。领导干部思考的目的是解决问题,只有解决了问题和矛盾,才能推动单位建设发展。解决问题要有坚强的党性原则和过硬的能力素质,关键时刻敢于“亮剑”,有些同志摆成绩头头是道、讲问题遮遮掩掩、抓问题躲躲闪闪,不愿触及深层次问题,怕担责任,怕担风险,导致有的难点问题和敏感问题长期解决不了。领导干部要从“稳”的思想、“守”的观念、“怕”的心理中走出来,站在对党和事业负责的高度,勇敢地讲真话、做实事,形成敢于碰硬、层层揭短、人人求实的良好局面。群众工作千头万绪,要强化调查研究,准确了解本质,善于总结在群众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拿出新办法,形成新举措,解决好重大问题、敏感问题和棘手的问题,要把解决问题作为发挥、挖掘人民群众无穷力量的金钥匙,真正使群众气更顺,劲更足,同心协力实现“中国梦”。
三、怎样强化问题意识提升把握问题的能力。领导干部必须高瞻远瞩、审时度势、统筹兼顾,既要当好“战斗员”,更要当好“指挥员”。看待问题,应根据现实的时间、空间、角色立场等因素去宏观把握,以宽广的眼界和胸怀分析谋划全局、自觉地服从全局。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提高知识水平,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根据事实和客观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研究和处理工作中的问题,确保决策的科学性。领导干部只有提高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的能力,使各项工作分主次、有轻重、按秩序地展开,面对问题与困境才能变劣势为优势,变被动为主动,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深化,看不到问题,本身就是问题,认为自己没问题,本身就是大问题。基层工作涉及面广,执行层面多,牵一发而动全局,极易触及群众最敏感最直接的利益问题。许多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难程度,远远超过以往,一些同志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本领恐慌问题十分突出。缺乏本领,工作不对路子,常常事与愿违,甚至搞出一些南辕北辙的事情来。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善于用辩证的哲学思维思考,从现象中看清本质,从细节中发现苗头,学会解剖麻雀。这种敏锐的观察力,能帮助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准确评估各种问题,甚至突发事件的性质、发展趋势、社会影响等,并迅速作出处置,争取最好结果。
提高认识问题的能力。认识问题的能力,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同样尤为重要。有时问题提出了却不能解决,就是因为我们还没有直面问题更深层次的内部联系。要认识问题的本质,须保持头脑冷静,自觉排除主观唯心的东西,从客观角度分析,找到问题的前因后果,对问题的性质、发展变化的进程、可能衍变的情况等等都要充分认识到位。深入剖析问题既是一种工作方法,更是一种思想作风。基层领导干部要有勤学苦练的钻劲,敢为人先的闯劲,永不言败的冲劲,学会当“潜水员”,到问题的“浑水”中去摸老底、摸实情,见微知著,打破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常思治短之策,号准脉,开良方,而不是游离于问题之外,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因此,我们要大力改进工作作风,既要身入,更要心入,要切实弄清问题的根源,找准问题的症结。在诸多矛盾、诸多关系、诸多利益中,要辨别主次、分清是非、把准缓急,做到繁而不乱、忙而有序。
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问题意识中,知行合一解决问题是重点、难点与关键点。基层领导干部作为接触、解决问题的直接参与者,应勇于和善于成为克难攻坚的“战斗员”,敢担风险,敢负责任,敢于碰问题,愿意解扣子,善于理矛盾,决不能让科学决策和各项惠民政策停留在嘴上、部署在文件和会议上,而应落实到群众的心坎上,从而大力彰显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解决问题是个无止境的过程,有时限于时间和精力,只做表面工作,“面子工程”,把问题暂时得到解决当成“一劳永逸”,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各类问题会源源不断的出现,基层干部要努力克服“短期效益”,要更有耐心、有恒心、有责任心,要有不解决问题不罢休的韧劲,不急不躁、不厌不殆,深深扎根基层一线,在解决问题中检验能力、体现水平、推动工作、促进发展。
(作者系曲沃县乐昌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杨文有
责任编辑:巩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