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贫困孩子享有快乐的童年
——对古县石壁乡农村贫困学生的调查与思考
史澎
童年本应该是无忧无虑和充满乐趣的,然而在同一片蓝天下生活的孩子们拥有的童年却不尽相同。在我调任古县石壁乡工作后,发现了这样一些特殊的家庭和一群特殊的孩子。
石壁村刘忠茂家,仅有的一孔黑暗狭窄的土窑洞,便是全家五口人的栖身之所。刘忠茂的妻子患有肾病综合征无法下床,只能依靠仅有的几亩地勉强维持生计。因为她的病,三个瘦弱的女儿同父亲承担起家庭的重担,一直在利用节假日打工贴补家用。更难得的是她们还是品学兼优的学生,奖状挂满了家里的整面墙。家庭的重担没有压垮她们,她们依然积极向上、乐观面对。
在石壁乡贾村,有这样一家人,户主叫郭建平,患有高度近视,无法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平时只能靠和妻子打理自家的几亩土地来维持生计。家里住的房子十分简陋,外面下大雨,家里下小雨,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除了一台老式电视机,最醒目的便是那贴满整面墙的奖状。就是这样的一个家庭,却孕育出两个出色的孩子,大儿子名叫郭晋男,去年中考取得了601分的好成绩,小儿子郭晋玉开学就上五年级了,期末考试成绩差4分满分。当其他孩子还在享受暑假的欢乐之时,年仅16岁的郭晋男毅然决然地背起行囊去打工挣钱,以赚取自己下学期的生活费用。11岁的郭晋玉也已帮家里干农活,分担家务。当问到郭晋玉长大以后想干什么的时候,他说:“我长大了想当医生,治好爸爸的眼睛。”
在石壁乡高城村有这样一个不完整的四口之家。周金生,这个勤劳朴实的农村汉子独自带着三个孩子艰辛过活。几年前,妻子因病撒手人寰,他便独自抚养着三个孩子,挤在一间破旧的小窑洞里,除了电视机,再也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当。19岁的周志刚是家中的长子,目前已经开始了打工生涯,妹妹和弟弟都在石壁乡中心小学上学。在和我们交谈的过程中,周志刚说:“做出辍学这个选择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弟弟、妹妹还小,爸爸一个人支撑这个家很辛苦,我是家里的老大,应当帮爸爸分担家庭的负担。只要弟弟、妹妹能好好上学,我再苦再累都心甘情愿。”周志刚就这样把希望留给了弟弟和妹妹,竭尽自己所能,为这个家庭默默奉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
作为党的基层组织领导者,我们有责任领导群众战胜贫穷、走出困境;有责任救救那些濒临失学的孩子们,让他们同所有少年一样接受学校教育,享受儿时的快乐。为此,我们着重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在党政合力上抓推进。
我们把加强关心下一代工作作为乡党政领导干部的政治责任,细化了关工委成员单位职责,明确了关工委成员的责任和义务。各单位密切配合,互相沟通,初步形成了齐抓共管的格局。此外,乡党委、乡政府坚持定期研究关心下一代工作,研究解决关心下一代工作经费保障、贫困生救助等问题,党政班子成员与特困生对接,实行结对子,帮助他们解决具体难题。
二是大力宣传表彰,在营造氛围上抓推进。
我们在充分发挥乡关工委主力军作用的同时,引导群众自觉关注、参与、支持关心下一代工作。适时召开关工委工作表彰会,对每年做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坚持每年召开1-2次关心下一代热心人士座谈会,听取各界人士对关工委工作的意见及建议,在全乡上下营造了浓厚的关心下一代工作氛围。
三是完善工作机制,在强化落实上抓推进。
乡党委、乡政府研究部署全乡关工委的各项工作目标及奖惩办法。对关工委工作做到“一项机制、二个落实、三种纳入、四个同时”。即建立一项长效的工作机制;落实工作经费、落实人员,确保有专人主抓关工委工作,形成网络化管理;把关工委工作纳入党委工作日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总体规划、纳入有关领导职责范围;与其他中心工作任务同部署、同检查、同总结、同考评,真正把青少年的事抓在手上、放在心里。
(作者系古县石壁乡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