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服务机制 加强部门合作
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探讨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几年来,在市委和市政府的领导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支持下,我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保持了总体稳定的局面。但由于多方面原因,仍有一些高校毕业生在离校后不能及时稳定就业,形成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这一新的特殊群体。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本文以我市近三年来服务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为例,做一探讨。
一、我市三年来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现状
据初步统计,2013年以来,我市返乡应届高校毕业生基本保持在1.8万人左右,其中大约有50%左右的毕业生集中在市区(包括尧都区)选择就业,同时平川六县约占到30%,只有少量的能回到山区原籍,大量的毕业生选择在市区就业,使市区就业压力逐年增大。其特点集中表现为:
一是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在当年度毕业生中所占比例大,占到当年度毕业生总量的近1/3。
二是从分布上看,市区(含尧都区)人员多,每年市区均占到1/3左右,山区县少。
三是专业比例不均衡。管理类、艺术类毕业生约占到当年总数的60%,而一些专业技术较强的,例:医疗卫生、师范类及工科类,则相对较少;同时一些处于市场饱和状态专业,例:财会、计算机、营销等专业的毕业生相对较多。
四是毕业生综合层次较低。市级地方院校(含二本B类)及一些三本院校毕业的学生多,达75%以上,而省部级以上的院校毕业生相对少,占到20%;大专层次的相对较多,约占55%。
二、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成因分析
一是择业观念陈旧。传统的“吃皇粮,进国企”等择业思想仍在起主导作用。表现为在择业上非党政机关、国企不可;怕吃苦,非一二线城市不去或一门心思在家里复习等着参加各类考试,或宁可在家闲坐。2014至2015两年间,市政府为了解决这部分人就业,拿出近千个公益性岗位面向这一群体援助,但仍有一些岗位报名人数达不到笔试开考要求。
二是高校毕业生自身就业观念不切实际。一些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不客观正确评估,就业时或不切实际地空想,把什么都不放在眼里;或急于衣锦还乡,“争一口气”,看不起在基层、一线择业,就业洽谈时不结合当地实际,漫天开价,“吓跑”用人单位。
三是就业空间狭窄。近几年来,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因去产能、去库存政策的实施,大中型企业面临裁减在岗人员,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大为减少。而一些小的用人单位因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缺乏安全感,对毕业生缺乏吸引力。以我市近三年来夏秋两季人才招聘会为例:参加2013年、2014年、2015年全市夏季人才招聘会用人单位分别是276家、260家、156家;秋季人才招聘会用人单位分别是256家、200家、180家,而今年夏季招聘会不足150家,呈连年减少趋势;
四是所学专业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缺乏一定的技能,造成一边是用人单位对技能型人才的大量需求;一边是毕业生无“技”可施,不能顺利就业。从省厅连续三年移交给我市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信息统计分析,这部分学生中管理类,例如:人力资源管理、公共管理类、艺术类(播音主持、影视编导等类)占到相当比例,达到约60%,与用人单位需求脱节。2015年,为解决我市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我们在长三角同20余家用人单位建立了劳务输出合作制度,由市人才中心牵头,有组织地引导推荐他们就业,但由于这部分学生没有相应技能,尽管有高学历,企业也只是按普工对待,造成部分学生逆反心理,觉得委屈。
五是一些毕业生就业目的不明确。表现在不是先就业,积累一定工作经验后再择业,而是想一次就业定终身,不切合自身实际,羡慕城市生活,盲目涌入城市,毕业不返乡,苦活、累活不想干,白领的活又干不了,漫无目的游离在城乡之间,形成新的“啃老族”。
三、对策及建议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是人社部门的第一重要任务,作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做好今年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市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服务,主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意识,强化实名制登记制度落实,做到精准帮扶。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站在讲政治、讲稳定、讲大局的高度,来组织开展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我市从2013年开始,坚持将这一任务列为市县人社部门“一把手”工程,积极组织推进落实。市直及各县(市、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通过入户走访调查、办理毕业生登记、报到接收、档案托管、电话联系、深入社区政策宣讲等渠道获取毕业生的综合信息。并将有就业意愿的全部纳入实名制服务范围,精确把握辖区内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个人基本情况,根据其就业意向和服务需要,逐人建立基本信息台账,开展一对一的就业服务与帮助,并建立定期联系机制,及时了解其就业情况。
二是积极同相关部门合作,加强思想教育和宣传引导。使他们首先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其次正确认识自身,在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地方寻找就业,不要盲目涌入一二线城市;鼓励他们选择在基层或西部地区就业,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第三将就业指导前移,渗透到职介高等教育的过程,各高校应对毕业生通过日常教育和举办就业指导报告会,教育引导他们先就业,积累工作经验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后再择业;第四是在工作中要脚踏实地,务实勤奋,不要朝三暮四频繁活动急于求成。
三是加强同高校密切合作将就业服务指导前移,做好就业指导工作。从2013年开始,我们连续四年开展了“就业服务进校园系列活动”,每年从四月中旬开始,就深入辖区内各高校进行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宣传解读就业政策、带领一些部门的人力资源经理深入校园有针对性地举办就业讲座,让学生明白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学生、什么样的学生受欢迎,同时也让用人单位更多的接触学生;并举办不同类型和规模校园招聘活动等,为他们提高寻找岗位创造条件。
四是围绕好“双创”方针,加强创业培训和创业指导力度。要围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工作方针,在应届毕业生中开展全员创业意识培训和创业(SYB)培训。从2014年以来,我们对市直离校未就业中有创业意向的毕业生举办了10期创业培训,取得较好的效果。
在今年的校园招聘会中,我们又将我市的两个大学生创业园区引入招聘现场,进行创业项目推荐和创业成果项目展示;宣传入园政策,招生入园,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创业率。
五是加强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技能培训。将劳动力转移同加强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就业服务结合起来,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有针对性地为他们免费举办一些短期的基本知识技能培训,缩短他们的“学徒期”,再有计划地集中输出。
六是全社会积极配合支持,开展多种形式的就业援助服务。从2013年开始,我市主要面向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这一特殊群体,在各相关部门支持下,每年拿出近千个公益性岗位和两千个就业见习岗位进行托底援助,采取公开招聘或双向选择的办法,使一大批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享受到了就业援助服务。
七是进行创业帮扶指导。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中有创业意愿的,在创业项目选择、入住创业园区、享受小额贷款及工商税务登记等方面进行精准的创业帮扶,树立典型,正确引导。
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这一特殊群体的产生,既有自身主观上的因素,也有社会外在因素的影响,但不管怎样,他们都是青年中的优秀分子,作为公共就业服务部门,有责任和义务承担起牵头对他们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当然这同时也是一项综合工程,离不开财政、金融、工青妇组织及教育、工商、税务及相关用人单位的全力支持与配合,但我们相信,有党和政府的重视,有各部门的通力配合与齐心协力,这一工作就一定能做好,就会有更多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早日走上就业岗位。
景小卫(作者系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