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山:对“文化强市”的几点思考

2016-10-29 09:57:06 来源:临汾新闻网

  文化,一种无形的力量,是人类社会历史的积淀,具有极强的渗透力。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物质财富的日益增长,整个社会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且更加迫切。因此,文化产业得到了十分迅猛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自发到自觉、从局部到全局,已渗透于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市第四次党代会报告中指出:建设“中西部经济强市、文化强市、生态强市”。我认为,经济强市是关键,文化强市是基础,生态强市是支撑。因此,实施好“文化强市”对于“三个强市”的实现,建设富裕、文明、绿色、幸福新临汾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和重大现实意义。

  一、实施“文化强市”,有利于增加临汾发展软实力

  文化日渐成为一个城市综合实力的标志之一,文化旅游业兼具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关联度高、带动性强,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对外开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文化旅游经济已经成为我市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彰显。

  (一)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符合中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要求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市四次党代会提出,“建设文化强市,坚持把提升文化软实力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贯彻了党的十八大精神,与中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一致的。

  (二)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符合省委重塑山西美好形象、实现山西振兴崛起的重大思路

  一提到山西,人们自然就会想到煤炭,其实,山西不仅有丰富的煤炭资源,还拥有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素有“五千年文明看山西”之称。山西省委十届六次全会指出,要做好煤与非煤这篇大文章,非煤产业重点强调了要发展七大产业,其中第一大产业就是要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2016年全省旅游发展大会就是山西省委、省政府决心改变“一煤独大”、走文化旅游发展之路,重塑形象、振兴崛起的最好证明。

  (三)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符合临汾历史古都、文化名城的实际

  临汾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被称为“华夏之源”“帝尧之都”。陶寺遗址被“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专家认定为“帝尧都城”、“最早的中国之所在”,是实证5000年中华文明历程的重要支点。这不仅对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及尧文化的研究具有里程碑意义,而且极大地提升了临汾在中华文明史上的地位,充分说明了临汾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也就为临汾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注入了无限的“寻源”活力与丰富的人文内涵。

  二、实施“文化强市”,有利于增强临汾发展的硬实力

  文化产业是新兴的朝阳产业,市场广、潜力大、回报高,对推动经济发展具有特殊作用。同时,文化产业还是典型的绿色经济和低碳产业,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是我们当前经济“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着力点。

  (一)临汾文化旅游的资源丰富

  临汾历史悠久。“丁村人”可追溯到10万年前,陶寺遗址开启了华夏文明之门,晋文公在这里成就霸业,“大槐树”下走出千千万万华夏子民。尧王让贤、仓颉造字、荀子治学、师旷论乐的典故都发生在这里,这里不仅有蔺相如、卫青、霍去病、郑光祖这些著名的历史人物,这里也是老一辈革命家彭真同志的家乡。临汾是革命老区。这里不仅有红军东征纪念馆,而且有太岳行署旧址、太岳军区政治部旧址等众多红色文化旧址,更有“光荣的临汾旅”精神代代相传。临汾文物古迹众多。全市共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3处,省级重点文化保护单位58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1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14项,位居全省第一。这里珍品遗存琳琅满目,有西周铜鼎、东周玉器、赵城金藏、元代壁画等等,数量之繁多,年代之久远,保存之完好,在全国屈指可数。临汾民俗文化丰富。这里民俗文化异彩纷呈,剪纸、皮影、蒲剧、眉户等民间艺术种类繁多,享有中国“梅花之乡”“锣鼓之乡”“剪纸之乡”和“民间艺术之乡”的美誉。临汾自然风光秀美。这里的自然风光美不胜收,吉县黄河壶口瀑布、永和乾坤湾、霍州七里峪、乡宁云丘山、蒲县东岳庙、隰县小西天等景点让游人流连忘返。

  (二)临汾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势头迅猛

  近年来,我市解放思想,抢抓机遇,下大力气狠抓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新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6处,中国乡村旅游金牌家家乐6家,省级旅游休闲度假区11处。“十二五”期间全市旅游经济指标实现大幅增长,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由2011年的1365.29万人次增长到2015年的3179.13万人次,同比增长132.60%。

  (三)文化旅游产业已逐渐成为临汾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多年来,我市虽然依靠传统产业,在资源开采、煤焦铁冶炼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全省乃至全国来看,优势并不明显,有些产业还相对落后。但对于文化旅游产业来讲,无论是资源优势,还是产业基础,我市都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已经成为推动临汾产业结构调整和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必然要求。

  1、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有利于优化临汾经济结构。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一方面,可以优化产业结构,改变畸形单一的产业发展格局;另一方面,可以摆脱以矿产资源消耗为主的第二产业所带来的安全、污染等压力。近年来,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情况下,我市经济顶住压力,实现了平稳增长。2015年,全市经济发展三次产业比例由2010年的7.5:58.3:34.2调整为7.8:48.5:43.7,第三产业占比明显上升。

  2、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有利于提高可持续竞争力。2015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268.65亿元,增长12.1%,高于全国同期1.1个百分点,占全省GDP比重为2.1%,比2014年提高0.22个百分点。我市文化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为3.1%,比全省高出1个百分点。市第四次党代会上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努力打造文化旅游战略性支柱产业,叫响‘中国根·黄河魂’旅游品牌,建设全国著名旅游目的地,打造世界华人寻根祭祖圣地。”因此,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使之成为临汾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已成为必然,也成为可能。

  三、实施“文化强市”,有利于为临汾党建增添活力

  市第四次党代会报告指出,“要继承和弘扬革命老区的优良传统”。市纪委工作报告指出,“要继承发扬临汾优秀文化”。这些都表明,建设“文化强市”,可以为推进党的新的伟大工程增添新的活力。

  (一)临汾有浓厚的德贤文化

  帝尧是华夏民族的文明始祖。他奉行德政,心系百姓,公正无私,轻权爱贤,终生所作所为就是利天下而福泽万民。尧十分重视发展农业,在当时生产力低下的原始社会里,温饱是人生存的第一需要。

  此外,尧还开创了禅让的先河,把帝位禅让给了舜。这些都说明,他是大公无私,为了老百姓的幸福而着想的。我们应该学习尧帝的这种精神和思想,始终牢记宗旨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二)临汾具有浓厚的励志文化

  1925年春,临汾即建立了中共临汾县支部;1936年,毛泽东亲率红军东征70余天,临汾成为宣传抗日、扩大红军、筹集军需的主要区域。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驻晋办事处、中共山西省委、第十八集团军总部相继迁驻临汾,周恩来、朱德、刘少奇、彭德怀、任弼时、刘伯承、邓小平、徐向前、贺龙、罗荣桓、杨尚昆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也先后来到临汾,临汾一度成为山西和华北抗战的政治、军事中心,成为领导组织和指挥抗战的主要阵地之一。著名的午城战役、韩略战斗,沉重打击了日寇,成为“二战”时期的典型战例彪炳军史。解放战争时期,临汾是支援全国解放战争的重要战略基地。特别是临汾战役,攻克了阎锡山吹嘘的“打不破的铜墙铁壁”,为我军实施城市攻坚作战提供了成功经验。在这次战役中,第8纵队23旅因战功卓著,被中央军委授予“光荣的临汾旅”称号,由此而诞生的攻坚精神,被临汾人民代代传承。

  (三)临汾具有浓厚的廉政文化

  明代霍州学正曹端因学识渊博、品德高尚,被誉为“明初理学之冠”。在霍州任职的近20年间,公正廉洁、备受赞誉。其霍州籍学生郭晟赴任西安府同知时,他将自身总结提炼出的“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厕民不敢慢,廉则吏不管欺。公生明,廉生威。”作为临别赠言教导郭晟。这段赠言在明代时就被作为官箴、圭臬、座右铭推行到全国。霍州署也因之成为了名扬三晋的廉政文化创新源地、廉政教育示范基地。这种用临汾优秀文化、用临汾人和临汾事教育临汾广大党员干部的形式,更加生动,更有活力。

  综上所述,建设“文化强市”,进一步提升临汾人民的文化教育水平,可以为经济强市提供智力支持;建设“文化强市”,提高临汾人民的文明素养,可以为生态强市提供人文支持;建设“文化强市”,把文化旅游产业打造成战略性支柱产业,可以为经济强市、生态强市提供路径支持。由此可见,“文化强市”在“三个强市”中具有基础性作用,是重要的也是非常必要的一环。

  (作者系市委政策研究室主任)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

相关阅读

    本文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