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第一书记是推进脱贫攻坚、全面建设小康的一支重要力量。职责履行得如何、作用发挥得怎样,关系和影响着贫困村能否尽快脱贫致富。第一书记干什么、怎么干,上级都有指导性和约束性的文件规范。在实际工作中,当好第一书记,除了抓好“摘帽子”的主业,还要做到“五个必须”:
第一,当好第一书记,必须把党的领导牢牢抓在手中
农业要强、农村要美、农民要富,根本在于党的领导。第一书记任职的村子不是贫困村,就是问题村,甚至是“双料”村。农村发展的实践证明,越是贫困的村子,党建工作越是薄弱。确保党对贫困村的绝对领导,是每个第一书记的政治责任和政治担当。一要助力支部书记。二要带好党员队伍。三要搞好阵地建设。现在,每个村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都建起来了,但管得不好,用得不多的问题也不同程度的存在。第一书记驻村就要住在村委会。不但自己要守住党的阵地,还要把党的会议开在阵地上,把党课讲在阵地上,注重提升硬件建设水平,增加实用功能,做到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管、用”的有机结合,让党的旗帜在农村基层阵地上高高飘扬起来。
第二,当好第一书记,必须把惠农政策全部落到实处
进入脱贫攻坚阶段以来,从中央到地方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涉及越来越广,幅度越来越大。以古县南垣乡驼腰村为例,全村168口人。2016年,这么小的一个贫困村就享受了粮食直补、退耕还林、危房改造、民政救助等等实惠,共计25余万元,人均达到1500元,占到当年国家贫困标准3300元的将近一半。把党和国家给农民的福利全部送到农民家里,本身就是最好的帮扶。前提是吃透各项政策。第一书记要认真全面地学习,条条框框熟知详记。特别是对易地搬迁、社会救助等一些不好把握、较为敏感的政策,一定要搞懂弄通。比如,村里一个妇女患有大病,既可享受新农合医疗报销,医疗保险也可报销剩余一部分用费,同时还可申请特困家庭救助、特困妇女救助等等。基础是广泛宣传讲解。作为政策宣传员,不能照本宣科,不能一概而论。应该把各项惠农政策与当地实情结合起来,学会用群众的语言解读政策,把政策宣传到田间地头,讲解到各家各户,让百姓听得懂、弄得清、记得住。关键是打通“最后一公里”。为百姓跑腿,为百姓谋利,是第一书记的份内之事。在推进惠农政策落地的过程中,第一书记要靠上前去主动介入,帮助农民联系相关部门,保证实际问题与相应政策及时有效地对接,让每个农民都充分享受到国家的好政策。
第三,当好第一书记,必须把百姓心思紧紧攥在一起
贫困村之所以穷,人心不齐是原因之一。民心齐,泰山移。第一书记帮助村里脱贫,先要把大伙儿的思想统一起来,引到发展的路子上去。靠目标引领。科学合理的目标设置,能够调动大家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发展方向找对,脱贫目标定实,帮扶措施管用,老百姓就会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靠真情感化。第一书记是没有户口的“荣誉村民”。平时住在村里,谁家穷,就多跑跑;谁家弱,就多聊聊;谁家脏,就多干干;谁家难,就多帮帮。只要你付出的是真心,百姓就会跟你心贴心。靠公平服众。农村工作的一个难点就是办事难公。一个村子人心散往往就散在处事不公上。第一书记在协助村“两委”处理村务的过程中,要坚持公平公正的处事原则,充分考虑群众的个人意愿,运用民主的方式方法,严格按照办事程序,妥善处理各类事务,把一碗水端平,让百姓称心。靠形象感召。良好的外在形象和人格魅力具有鲜明的示范带动作用。坚韧执着的可贵品质、沉稳干练的做事风格、热情大方的待人态度、表里如一的个人修养、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都是一个优秀第一书记不可或缺的,具有强烈的亲和力、影响力和感召力,群众自然会自觉看齐和全力支持。
第四,当好第一书记,必须把矛盾纠纷及时消化下去
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推进和社会的快速行进,农村社会矛盾呈现易发多发的态势,而且越是穷村子麻烦事儿越多。现在,贫困村都派驻第一书记。群众有了问题,往往是直接找第一书记反映情况。这对第一书记协调纠纷,化解矛盾的能力是很大的挑战和考验。首先要摸清底数。其次要抓小抓早。再次要讲究方法。如果矛盾纠纷已经涉及违法犯罪,决不能姑息迁就。总之,做一任第一书记,保一方平安稳定,才能为村里发展致富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第五,当好第一书记,必须把能力素质尽快提升上来
下派第一书记,是党中央在脱贫攻坚的特殊时期设置的特殊岗位。既对任职干部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任职干部提供了锻炼提升的平台。没有农村阅历,不懂“三农”工作,是很多第一书记,特别是年轻第一书记的“缺项”。第一书记能有这样一次基层工作经历,将是其未来干事创业、成长进步的宝贵财富。一是要勤于工作。二是要善于总结。三是要做出成效。第一书记要珍惜这个平台,充分施展个人才华,想方设法帮助村里谋发展、办实事,尽快让贫困村走上共同富裕的发展路子。
(作者系市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主任、古县南垣乡驼腰村第一书记)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