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
——对山西华翔集团创新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市委政策研究室课题组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充分发挥企业在推动转型发展、新旧动能转换中的主体作用。作为临汾市铸造行业的一家领军企业,山西华翔集团始终坚持创新发展,创造了白色家电压缩机零部件、压缩机类零部件、工程机械零部件等市场占有率多项全国第一和世界第一。2017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山西考察期间,对华翔集团的“双创”经验和“工匠精神”进行了充分肯定。当前,我们正处于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弘扬华翔的“企业家精神”,总结华翔的“双创”经验,剖析华翔的“工匠精神”,极具启示意义。
一、追求卓越的“企业家精神”是华翔创新发展的引领
华翔从平凡到成功、从优秀到卓越的质变过程,起关键与核心作用的,是企业领导人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企业家精神。
1.敏锐的战略洞察力。企业家要具有看大势、下大棋的能力,深刻洞察未来的变革趋势,坚定战略自信,永远保持创新的热情与活力。华翔在创立之初,董事长王春翔就提出了“抢占制高点,一览众山小”的战略理念,开展了一系列的技术引进和创新,1999年在国内首家引入V法铸造工艺生产线,2000年率先从丹麦引入垂直造型线,2003年引入精密加工,打破欧美日韩在家电核心零部件上的垄断,2013年依托铸造及加工于一体化优势,重点推出制动、传动、转向三大零部件产品,打破了外资、台资、合资企业在中高端零部件行业的垄断。目前,集团已经形成了三大生产基地,六个铸造及机加工工厂,开创了华北、华中、华南的经营格局,辐射整个中国及海外市场,全面铺开了企业发展的全球格局。
2.坚实的战略定力。创新非一朝一夕之功,做企业的过程艰辛而漫长,有没有战略定力,往往是企业能否成功的关键。华翔集团发展的20年,经历了煤炭黄金十年、房地产暴涨等众多套利机会,相当多的企业家转行进行短期投资投机,但华翔领导层心无旁骛,不忘初心,牢牢把握战略投资的重点,围绕打造“百亿华翔、百年老店”,开展了持续创新,进一步强化“以质取胜”的战略意识,革新管理理念,健全管理体系,改善管理方式,实施了卓越绩效、精益生产、质量诊断等先进生产管理模式和方法,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实现了快速发展。
3.强大的资源凝聚力。企业成长的过程就是企业资源聚集的过程,而企业创新的成功更离不开对优秀人才、先进技术、优质资金等各方面资源的有效整合。华翔20年的发展中,正是企业领导人坚持不懈的创新意识和独具慧眼的准确定位,造就了企业家的独特魅力和影响力,聚拢了一大批具有创新激情和活力的人才,涌现了以宋金有、郭永江、陈六海等为代表的工匠群体,吸引了美的、格力等大企业的参股投资,与丹佛斯、松下、三菱、法雷奥、丰田、林德等一大批世界500强及行业领导企业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拥有了遍布全球的“朋友圈”,形成了推动企业创新发展的强大合力。
二、科学有效的“双创”机制是华翔创新发展的核心
华翔集团从解决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入手,积极鼓励员工自主创新,持续推进“双创”工作,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了企业核心竞争力。
1.实行QC管理,激励全员创新。华翔利用全员自主改善的QC管理(精益管理)来打造华翔的“全员创客”,鼓励员工从身边的小问题改起,培训员工发现问题、改善问题的能力,促使每一位成员都成为改善者,每一个员工都变成创客,逐步建立了所有部门、所有人都参与的全员QC平台。近3年来华翔创客累计提出了2万余条创新、改善建议,其中7000余条被纳入公司层面重点推进,累计表彰先进创客500人次,评选出优秀改善创新案例1023项,累计实现降成本、改善收益5000万元,用于创客奖励达到510万元。
2.搭建平台,推进协同创新。2015年,华翔集团出台《华翔创新创业管理办法》,升级了集团QC平台,成立了集团创客平台,从“政策牵引、职能支持、精英引进”三个层面服务于双创,在平台下以解决问题为导向成立创客小组,实现跨单位、跨部门、跨专业的多人协同创新。3年来,华翔集团累计引进外部精英67人,培养创客骨干157人,新晋中层以上干部80%出自创客骨干。在集团创客大平台下成立创客小组199个,完成了集团物流改善、模具自制、循环经济改造等20项重点项目,其中标准组参与起草了国家《铸造企业大气污染排放标准》和《铸造业质量管理标准》,彰显了华翔创客的实力。
3.组建公司,变“创客”为“老板”。在华翔的创客大平台下,每一次创客小组的成功,都会培养一批业务骨干,孵化一批新项目、新产品、培育一批团队领头人。集团创客平台对优秀项目进行评价,对于通过评审的项目,成立专门的产品公司,将创客团队公司化,转变创客身份,让创客当老板,实现创客平台从“制造产品”到“孵化创客”的转型。创客由执行者变成了创业者,涌现出了一批优秀创客。
4.绩酬挂钩,创新激励机制。华翔集团建立了“三个维度”的创客收入分配制度,按照贡献的10%分享收益,并将这个制度融入到奖金(全员QC、精益小组)、年终绩效(创客团队),股利分红(创客老板)等收益分配当中,每一项创新都同每个人的利益紧紧挂钩。与此同时,为了解决创客的后顾之忧,华翔还建立了失败容忍机制,对创新过程中造成的损失,由企业全部兜底,营造创客敢于创业、敢于试错的企业文化氛围。
三、精益求精的“华翔工匠”是企业创新发展的基石
过硬的产品质量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从创建伊始,华翔一直崇尚“扬工匠精神,铸中国产品”的理念,将“工匠文化”上升到战略层面,把“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职业追求和道德指引,塑造了良好的华翔品牌形象。
1.强化价值导向,营造工匠文化。“华翔工匠”的管理由董事长、总裁直接负责,在集团层面成立“华翔工匠”评审委员会,负责华翔工匠的评选、等级评定、工匠激励政策的制定及执行等工作。集团通过研讨培训、技艺评比、改善创新、树立标杆等一系列活动宣扬“工匠”文化,并将每年5月定为“华翔工匠月”,集中开展工匠评选、先进表彰、工匠精神宣传等一系列活动,在企业内部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形成尊重工匠、崇尚“工匠精神”的良好氛围。
2.创新管理机制,培育工匠群体。华翔集团创造性的在公司内部建立了工匠技能认证体系,全面实行内部工匠职业从业资格考试制度和认证制度,打造员工职业发展平台。华翔工匠视从业年限、技能水平、创新项目等共分为四级,由低至高分别为“三级、二级、一级、大工匠”,评选周期为三年,累计评定“华翔工匠”400余人,年轻工匠占30%以上。同时,华翔集团积极参与国家各级工匠的选拔与评选,2016年至今,在国家层面,经中国铸造协会评选,国家工信部认定,华翔集团奉献铸造行业三十年至五十年工作者称号获得者,共计52人,超过全行业获此荣誉人数的10%。
3.突出实践教育,实现工匠传承。华翔集团秉承“师徒制”传承技艺,薪火相传培养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通过“手把手”、“一对一”言传身教和技艺传授,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铸造技术相结合,极大地促进了传统技艺的传授和“工匠精神”的养成,培养出一大批优秀工匠。比如,64岁老工匠陈六海,孜孜不倦用一生坚持做一件事,用精湛技艺完成一次次模具制作,培养的三代徒弟都成为核心骨干。同时,华翔集团还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与中国铸造学会、华中科技大学、太原理工大学、湖北科技大学等科研教育机构确立战略合作关系,推进以“工匠精神”引领人才培养,将“工匠精神”渗透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与各高校协同创新、协同育人,使高校成为培养技术能手和一线技工人才的重要阵地。
四、华翔的经验启示
一是解决“心态”问题,营造“想创”的浓厚氛围。创业者的“心态”是创新创业的前提。华翔集团从创业伊始,就把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根基,确立了“抢占制高点,一览众山小”的发展理念,在国内首家引入V法铸造工艺生产线、垂直造型线等先进工艺,经过引进、模仿、学习到自主创新,一步一个脚印,不断打破国外垄断,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企业管理日渐成熟,形成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华翔通过开展“双创”活动,把员工请到企业发展的中心舞台,大力倡导创客文化和创客精神,实行富有特色的绩酬挂钩激励机制,将工匠精神融入经营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引导全体职工自觉践行工匠精神,构建人人分享创新、人人认同创新、人人实践创新的企业文化,营造了良好的创新氛围。
二是解决“生态”问题,形成“能创”的体制机制。创新实质上是企业管理的一次自我革新,只有形成“能创”的体制机制,才能构建良好的创新“生态”。在实践中,华翔集团结合企业实际搭建了服务“双创”的公共平台,健全了相对完善的扶持“双创”管理办法,全方位为创业者提供保障,创业创新的成本明显降低,为创业者解决了后顾之忧,使创业创新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针对工匠群体稀缺性强、自主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影响力大的特点,华翔集团构建了全方位的激励机制,给职工以积极进取、精细做事的正面激励,从而使“工匠精神”在企业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三是解决“姿态”问题,撑起“众创”的多元空间。“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华翔集团通过制度创新,有效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鼓励各式各样的创新,直接用于创业,在实践过程中把优秀创业项目公司化,成为集团下的独立单元,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通过充分授权、利益满足、价值实现、思想引领和工具提供,加快了创业项目的发展步伐,降低了运营成本,提高了运营效率,打造了一个“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众创空间,为集团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是解决“状态”问题,释放“敢创”的实践导向。鼓励创新,就要弘扬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创新精神,激励人才敢于创造新成果。华翔集团坚持把创新创业作为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构建“不以成败论英雄”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推行失败兜底原则,建立容忍失败机制,在集团大力弘扬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理念,建立了企业激励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的新机制,形成企业发展的新引擎。
五、相关建议
一是借势华翔,带动铸造产业整体提升。从目前全市的情况来看,铸造企业数量不少,但普遍存在体量小、产品附加值低、竞争能力弱的状况。要实现打造全国精密铸造生产基地的目标,仅靠华翔、汤荣等个别优质企业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培育一大批带动性引领性强的行业龙头企业。根据此次调研的情况,我们建议充分利用华翔龙头企业的优势,充分发挥其在铸造行业技术创新、市场营销、战略合作等方面的优势,全面整合铸造产业,大力推广华翔在创业创新方面的经验和做法,提升产业水平,带动整体铸造产业变大、变强,真正成为我市的优势产业。
二是借鉴华翔,建立产业创新发展体系。我们建议无论是在传统产业的提升改造,还是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过程中,有必要选择有代表性的、有发展潜力的企业,重点培育,一方面整合科研项目,鼓励高校、科研机构等创新体制机制,集中研究力量对临汾的重点产业进行定向研发和突破,将科研成果推向市场,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另一方面,整合科技扶持资金,集中对临汾整体发展具有带动作用的企业进行重点支持,在各个重点产业都打造一批典型的领军企业,构建一条适合自身、同行可鉴的创新路径,推而广之,带动整体产业的质量和效益提升。
三是创优环境,激发企业发展的活力。大力创优市场环境,让企业家公平竞争、诚信经营,切实保障各类企业家公平竞争权益,为各类企业家平等使用生产要素营造公平竞争环境。着力创优政务环境,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效”改革,打通服务企业发展的绿色通道,让企业家便捷办事、减轻负担。鼓励支持企业嫁接改造、靠大联强,用高端企业、高端产品、高端技术、高效管理撬动企业高点突破、跨越发展,把企业规模做大、产品做精、实力做强,推动建立起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支撑多元、布局合理、链条高端的现代产业体系。(执笔人:马骏卫亚波李涛)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