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作为贫困山区县,吉县要振兴乡村,突破“人才贫困”瓶颈是关键。近年来,吉县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不懈努力下,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围绕“才有所用、才有所为、才尽其力、才尽其能”的目标,不断培育人才生长的“土壤”,积极输送人才成长的“营养”,激发人才释放更多的“能量”,用人才来服务乡村振兴发展。
重人才,爱人才。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注重发挥人才在推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牢固树立“抓人才就是抓发展”的理念,坚持抓好对人才工作的领导,以识才的慧眼挖掘人才,以爱才的诚意留住人才,以用才的胆识激活人才,以容才的雅量感动人才,以聚才的良方吸引人才,持续加大人才的培养、引进、激励、使用力度,促使各类人才在吉县能安心事业,干成事业,做好事业,在全县形成了“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
识人才,懂人才。吉县作为贫困山区县,由于方方面面原因的限制,一直以来还存在着现有人才盘不活、质不优,新型人才量不大、用不足,高端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的问题。近几年,吉县重新定位人才,改变了过去“非硕博不招,非大本不用”的人才定位,进一步放宽视野、降低门槛,用欣赏的眼光去识别人才,挖掘使用了一批本县乡本土人才。吉县东城乡柏东村村民张新忠是土生土长的农民,凭着吹唢呐的手艺,带动了周边多个村的农民吹唢呐,最后把吉县唢呐吹进了中央台、吹进了世博会,吹出了一条农民致富的新门路。这些能把一件小事做大、能把平凡的事做不平凡的“普通人”,全部被纳入吉县人才的“大篮子”,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引人才,聚人才。“栽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立足全县人才工作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出台优惠政策,积极吸引优秀人才回归乡村、建设乡村、发展乡村。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人才队伍必不可少。在农村人才的使用上,一方面,把落实待遇作为稳定农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吸引农村优秀人才、激发干事创业热情的重要措施,严格落实在位待遇和卸任保障,着力解除农村干部的后顾之忧,促使他们立足岗位,创先争优;另一方面,从回乡大中专生、复员军人、外出优秀青年和致富能手中培养后备力量,及早给他们交任务、压担子,帮助他们尽快成长,把一批农村的优秀年轻人才培养起来,立起标杆,进而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才回乡创业,参与到家乡建设、乡村振兴中来。
育人才,建人才。建好各类人才队伍是人才工作的中心任务。短期来看,引进人才,是解决人才短板问题的捷径,只能解燃眉之急。但长远来看,培育本土人才,建设一支具有吉县特色的人才队伍,才是长久之计,更是根本大计。工作中,要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明确各级“一把手”抓“人才第一资源”职责,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乡土人才的培育上,努力培养吉县自己的“土专家”“田秀才”,育肥人才生长的“土壤”,搭好人才展示才智的“舞台”,当好人才工作的“后勤部”。特别是2015年以来,我们通过村级推荐、乡镇评定、果业部门审核、县委人才办审定等程序,在全县范围内评选出了420名果树能手,通过“培训+服务+考核”的形式,着力培育具备“新思维、新技术、新模式”的“三新”果业带头人队伍,覆盖到全县所有苹果生产的自然村,进一步充实了苹果产业技术人才队伍,提高了乡土人才服务发展的能力和水平。通过“三新”带头人的辐射带动作用,有效解决了果农在经营理念、技术应用、管理模式等方面存在的难题,拓宽新技术推广渠道,助推全县苹果产业的提质升级。可以说,苹果产业是吉县脱贫摘帽的重要支柱产业,而苹果产业能有现在的局面,与吉县长期以来培育出的乡土人才是分不开的。
管人才,用人才。挖掘、培育人才的目的在于管好人才、用好人才、服务发展。管人才重在激励。要从考核评价、选拔使用、激励保障等方面形成了更加科学、更具活力的运行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才服务发展的积极性,激发人才活力,用人才重在锻炼。要围绕“抓好人才工作,解决‘人才贫困’”问题,坚持与打赢脱贫攻坚同考虑、同推进、同部署。
组织部门作为党管人才的牵头部门,从现阶段来讲,怎么样使用现有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培养乡土人才、服务外来人才、教育技能人才、支持特殊人才,依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需要长期思考和实践的课题、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根据党委、政府确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对人才队伍建设进行科学分析和预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集中精力推动人才强县战略,为推进吉县“1236”战略发展、服务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作者系吉县县委常委、组织部长)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