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县地处晋西吕梁山脉南端,是国家集中连片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山西省确定的10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全县共有7个乡镇,79个行政村,309个自然村,总人口6.8万,其中贫困村78个,贫困人口7099户20094人,深度贫困自然村25个。自2016年开始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以来,共建成易地搬迁房4.46万平方米,可入住722户2390人。近日,我们就永和县的典型做法进行了调研,深切感受到,搬迁群众对未来的宏图愿景信心满满、干劲满满,所到之处人们欢声笑语,心花怒放!
实例一
南庄乡郭家村——
因地制宜建家园 本山取土立项目
郭家村共有305户895人,耕地面积6000亩,红枣树栽植面积5800亩,核桃树种植面积1000亩。现有贫困户179户510人,贫困发生率为57%。郭家村安置点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共计63户171人,郭家村移民搬迁项目占地面积19426平方米,新建一层住宅63户,总建筑面积4225平方米,绿地面积为7586.47平方米,道路硬化面积2600平方米,室外设施齐全。
脱贫先挪窝,依山就势建小院
贫困户原先居住分散,一家一个圪崂。下雨天,污泥满地,道路泥泞,外出困难;村民眼看着屋里的红枣腐烂一地,运不出去;房屋年久失修、破烂不堪,安全隐患随时存在。2017年,在县、乡共同努力下,聘请专家科学论证,认为郭家村公共设施服务站点齐全,有依山傍路的优势,在建设搬迁点时打破了过去“排排房”的旧式建筑格局,结合当地的地形地貌、风土人情,建起了错落有致、独门独院的农家小院安置点。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极大改善,脱贫致富的干劲十足,信心满满。
增收先选路,合作社里鼓腰包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重头戏”,在贫困户入住安置点后,郭家村党支部一班人就在思考如何选对路子,让村民尽快增加收入,鼓起腰包。经过多方考察,采取“政府补助+银行贷款+个户自筹”的方式,成立永和县鑫源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以服务贫困户为宗旨,谋求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同时辐射带动周边农民脱贫致富。郭家村外出务工返乡人员白方平,就是该合作社的一员,他所经营的鸡场,存栏量3000只,每年出栏4-5批次,外加国家每只鸡补助2元,年利润可达10万元。
郭家村还有宏兴红枣专业合作社,现有生产基地5亩,已建成滩枣烤房5间,马牙枣烤池4座,2017年收购红枣25万公斤,为贫困户增收40万元,燻产马牙枣4万公斤,烤制滩头枣5万公斤,带动20户贫困户参与加工项目,解决周边6个自然村红枣销售难的问题。
扶贫先扶智,精神文明聚人气
郭家村村民原先增收路子窄,收入少,多数村民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村子成为有名的“空心村”。近年来,郭家村在“第一书记”和村党支部一班人马的带领下,建立完善了村规民约“三字经”,建起了红白理事会,修起了家风家教文化墙,建起了文化娱乐广场。劳作之余,村民集聚到文化广场,唱歌跳舞,自娱自乐,村容村貌与村民的精神风貌得到了极大改善,外出务工返乡的村民越来越多,创业干事的氛围越来越浓,脱贫攻坚的心劲越来越足。
启示:郭家村注重易地搬迁后产业巩固发展,把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既给村民定安居点、选项目,同时又对村民进行技能培训,确保村民掌握一定的技术,进行自我脱贫发展,做到“输血”与“造血”结合。
实例二
坡头乡坡头村——
小城镇里来安身 产业园里稳下心
坡头乡下辖7个自然村、1773户5051人, 其中贫困户213户444人。位居乡政府所在地的坡头村,是全乡移民安置点,在这7个行政村中起着典型示范引领的作用。
依托城镇搞搬迁 有医有教有保障
坡头村近邻工业产业园区,紧靠328省道,利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齐全,具有乡镇医院和中心小学的小城镇优势,经过精心规划、科学设计,集中安置全乡7个行政村的26个自然村的搬迁对象。在选择搬迁对象时,乡党委、政府经过多次调查摸底,将搬迁对象主要确定为无房户及原村发展力不足户。对于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主要通过低保、光伏分红、产业分红来获得收入;对于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通过园区务工、光伏分红、产业分红来获得收入,确保搬迁群众逐步脱贫。
依托园区稳增收 有农有工有互爱
坡头乡利用临近县城及高速公路口,充分发挥产业园区的优势,对接现有企业,带动贫困户务工增收。永和县昌盛粮油有限公司就是坡头乡与山西省中行达成合作协议、引进坡头产业园区中的小杂粮加工公司。公司吸收贫困户参与,结成命运共同体,采取“公司+农户”、订单农业等经营形式,以“小杂粮加工”为主体,发展高粱、小米、豆类等农副产品加工为基础的特色产业,通过对当地农副产品进行收购、加工、包装、销售,引导坡头乡乃至全县的农产品走上企业化、产业化道路。目前已与9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小杂粮、蜂蜜等保底价收购协议,全年预计销售5000吨小杂粮。同时,吸收坡头乡安置点的9名贫困户进厂务工,为贫困户增加就业岗位,确保贫困户退得出、稳得住、有收入。
依托主体谋发展 有种有养有特色
贫困户迁出后,如何发展扶贫产业,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实现稳定脱贫是坡头村贫困户最关心的问题。坡头村依托合作社的优势,充分利用金融扶贫的杠杆作用,大力发展当地的香菇种植、生态养牛、有机葡萄等特色产业,辐射带动周边自然村贫困群众参与。
鸿盛发农业合作社是坡头村发展“一村一品一主体”产业的典型例子,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由公司负责提供菌棒、技术指导、收购,雇佣农户参与香菇种植,贫困户可通过分红、务工增收。 村民刘兰原夫妇二人,平均年龄73岁,刘兰原患有脑血栓,妻子双目失明多年,生活陷入困境,自从搬迁到安置点后,不但生活设施配套齐全,看病就医有了保障,收入除了已有的低保收入5952元,光伏分红2000元,还参与了香菇合作社产业分红,每年可分红1000元,人均纯收入可达到4476元。
启示:坡头乡党委、政府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因人设法,把易地搬迁与工业园区的建设、“一村一品一主体”产业发展、餐饮服务业的发展有效结合起来,多渠道带动贫困户增收,“忧其所忧、乐其所乐”,使搬迁贫困户真正融入迁入地,满怀信心脱贫致富,真正实现“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的目标。
实例三
南庄乡后苏家山村——
整村迁窝住新宅 能人带上脱贫路
后苏家山村是南庄乡红崖渠村委的一个自然村,共有41户114人,其中贫困户19户47人。主要经济来源是种植核桃、红枣和玉米,玉米产量低而不稳,红枣霉烂问题常年得不到有效解决。下一步如何发展,后苏家山村人陷入了沉思。
整村搬迁 同心同德挪穷窝
后苏家山村居住条件的极端恶劣,当地人戏称为“屋在岭上建,人在梁山走”。村里虽然枣树多、品质好,但移民搬迁之前,道路崎岖不平,若遇雨雪天,村子里到处泥泞,老百姓眼睁睁看着红枣烂在家里运不出去,因此,红枣成了当地人“看得见、吃得上、卖不出”的资源,老百姓苦于没有资金、技术、没有销路,只能“望枣兴叹”。
为了让村里的百姓能早日从这个穷窝窝里搬出去,切实解决脱贫致富的问题,村“两委”走村入户宣讲易地搬迁扶贫政策,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建议,贫困群众主动搬迁意向明确。安置点设在交通便利、人口集中、地势平坦的328省道边,涉及后苏家山村、白家山村、白家腰村3个自然村45户127人。后苏家村整村搬迁,村民彻底告别了山窝窝,住进了宽敞明亮的平房里。
老树新芽 传统产业拔穷根
改善住房条件,是脱贫的第一步;发展生产,才是脱贫致富的根本。现在全村搬进了新房子,但是怎样才能让村民住在这里,生活的踏实呢?村干部考虑还必须从村里的传统红枣产业做起,引进技术、资金改变过去个体销售不能应对市场风险,克服管护不到位、储藏不达标、价格波动大等制约因素,通过发展壮大红枣这个产业来彻底解决搬迁群众的就业问题。
辛清平是吃着红枣长大的,他对红枣有着特别的感情。早在2006年辛清平创立了永和县浩民红枣加工专业合作社,由于合作社受经济形势和自身技术因素的影响,他放弃了合作社,去了新疆边学习边打工。积累了一些经验后,他决心回乡带领乡亲走致富路。辛清平流转了土地,聘请专家多次对枣农进行现场指导,解决红枣“易受虫害、不易保存、品种不良”的病根,通过统一修剪、管护、改良、销售等,彻底改变过去“有枣树没收益”的病根,让红枣产业重新发挥作用,带动搬迁群众共同致富。
能人带动 龙头支撑破瓶颈
起初,在谋划安置点时,后苏家山村就谋划把易地搬迁与“一村一品”结合起来,形成整村搬迁与龙头产业带头 “双轮驱动”,实现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的效果。
发展初期,永和县浩民红枣加工专业合作社规模小、资金不足,难以发挥产业带动效应。乡、村两级干部为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多方协调筹集资金99万元,采取“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扩建合作社。合作社社员发展到51户,社员出资总额达到80多万元,流转土地460多亩,可加工红枣6个品种,年加工红枣量150多万公斤,极大解决了卖枣难的问题,吸纳有劳动能力贫困户80人就业,每人年均增收1万元左右。合作社对于老弱病残贫困人口,通过公益岗位、奖励补助、年底分红等方式,让他们通过力所能及的劳动获得劳务收入。全村搬迁群众都能在合作社打工,老老少少都有了稳定的收入。
启示:后苏家山村整村搬迁是全县移民搬迁的典型案例,同时也为其他村提供了可借鉴的依据。全村搬迁选址是关键,南庄乡因地制宜,紧紧围绕自身优势,把移民搬迁与后续发展就业统筹考虑,通过扶持龙头产业,能人带动,以传统产业支撑移民群众就业,实现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实例四
桑壁镇桑壁村——
商住两用小二层 日子红火赛辣椒
桑壁村是桑壁镇政府所在地,耕地5100亩,经济林3100亩。辖2个自然村,共410户1376人,贫困户201户550人。
桑壁村辐射周边8个自然村,主导产业农业以玉米种植为主,经济林以核桃为主,村集体经济收入以集体光伏为主,目前已有27户47人入住到搬迁安置点,全面改善了村民居住生产生活条件,计划2018年底整村脱贫摘帽。
安置点里笑声多
桑壁村在对安置点进行规划布局时,充分考虑了不同群体的综合需求,尤其是把五保户等特别困难群体纳入其中,进行兜底安置。积极探索创新安置点楼房设计,把易地搬迁安置点放在临街位置,楼房采用双层设计,二层可居住,一层可经商、居住共用,为部分贫困群众提供了发展服务业、餐饮业的平台,让贫困群众切实“住得下、有收入”。
自从安置点建成以来,入住的人逐渐增多,附近居民经常到安置点参加各种娱乐活动,这里成了一个交流思想、展现精神面貌的平台,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拉近了,大胆追求幸福的笑语多了。比如,五保户梁宁喜,今年69岁,以前老宅偏僻破烂,下雨天床上遮上塑料布还在漏雨,他只怕房子倒塌,整晚都不敢睡觉。平日里,他独来独往,形成了孤僻、内向的性格。自从入住安置房之后,他主动为前来娱乐的村民播放广场舞音乐,并积极参加一些清理垃圾等力所能及的义务劳动,性格开朗了很多,心情愉悦了很多,与村民建立了和睦友爱的人际关系,时常笑容满面,幸福指数明显增加。
辣椒地里庆丰收
安置点建好了,人也陆续搬下来了,当地政府就在考虑如何让贫困户留得住。立足地域条件,村委会决心通过发展种植产业带动贫困群众脱贫,在深入调研时,发现本村在外创业的“致富能人”靳冬平有回报家乡的想法,这与乡政府的想法不谋而合,于2017年6月成立了永之和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基地+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管理,合作社流转土地1000余亩,其中贫困户土地400余亩,投资近百万元,其中三樱椒种植200亩,带动贫困户16户,收入23万余元。
安置点上有6户17人,从山庄窝铺的旧村搬到新安置点,与永之和专业种植合作社签订务工协议,从三樱椒的播种、管护到采收全程参与,通过务工的方式获得稳定收入。2018年按种植辣椒200亩计算,亩产2500公斤价值6000元,除去人工、种子、有机肥等成本3700元,可收益46万元。其中仅人工费一项可带动100个贫困户的稳定脱贫。
光伏板上发“光”财
桑壁镇地域宽广、光照时间长、空气透明度好、全年晴天多,当地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在光伏扶贫项目上做文章,将光伏扶贫列为脱贫攻坚的一项重要措施。
光伏扶贫属于产业扶贫,与易地扶贫搬迁相结合,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搬迁安置点新房修建完成后,一是采取“贫困户+政府扶持+企业贷款”方式,在屋顶建设分布式5kw光伏电站,目前已安装并网2136户,贫困户自筹2000元,除去运维费,预计年增收3000元左右。二是村级光伏电站以200千瓦为主,项目建成后,每100千瓦对应17户贫困户,村集体经济可增收14万元。
启示:桑壁村把移民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突破口,无论是规划移民安置点,还是成立种植合作社、光伏项目带动贫困户,这些都是桑壁乡推进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移民搬迁不仅仅是改善了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更重要的是“搬”出了贫困群众增加收益的好项目,“搬”出了贫困群众追求幸福生活的自信心。
实例五
阁底乡东征村——
革命老区换新颜 红色旅游富苍生
东征村是红军东征纪念馆所在地、是永和县红色文化底蕴最深厚的地方、是阁底乡发展最快的村,该村以发展旅游为主导产业。2017年村集体经济收入35万元。
东征精神昭后人
东征村依托红军东征永和纪念馆,采取易地搬迁与旅游产业“两轮”驱动,让易地搬迁贫困户参与红色旅游开发,让游客感受东征精神,接受传统教育。东征村为了解决搬迁户的就业难题,建起了党员干部培训基地。该基地依托以黄河文化、红色文化、绿色文化为主的旅游资源,充分发挥旅游产业联村党委优势,按照联村党委主导、村委举办、贫困户参与的模式,为受训单位提供个性化培训内容。运行两个多月来,已承接10余家单位1200余人次的委托培训,实现营业收入75万元,联村党委下辖的5个村集体收入达32万元(东征村为27万元),带动100余户贫困户户均增收3000元。
粗茶淡饭忆当年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农家乐的兴起。东征村农家乐探索创新“支部+旅游+贫困户”模式,农户以自家窑洞作为资产进行入股,将“资产”变“股权”,由政府出资按标准对其进行改造,建成后交党支部统一管理,农户获得收入后,农户与村集体按8:2的比例进行收益分配。2017年农家乐收入35万余元,村集体从中分红7万元。2018年,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思路运用到农家乐发展中。今年以来,农家乐运营较好的一户,收入已达2万元,村集体从中分红4000元。同时,东征村按照“一院一特色、一院一精品、一院一故事”的思路打造了精品农家乐庭院。农家乐的运营让游客亲临东征村,穿着红军服,唱着红军歌,住着土窑洞,吃着农家饭,重温峥嵘岁月,争做时代新人。
红色香包飘千里
东征村旅游业崛起的同时,带动了旅游产品的开发与销售。东征村建起了“乡村e站”,站内出售香包、旅游纪念品和农副产品。目前已与运城嫘祖文化布艺公司合作完成了5万个香包的加工制作,为38户贫困户带来1.5万元的务工收益。与临汾好运来礼品公司合作,开发制作了龙盘、银币、黄河泥娃、车挂、剪纸、老虎枕头、黄河奇石、黄河石画等旅游纪念品,在纪念馆周边及农家乐内销售,目前共带动群众61户(其中有41户贫困户)。与淘宝网、永和各街网等电商平台合作,在“乡村e站”出售当地特色农副产品,解决了农副产品销售难的问题。游客在乡村e站内,把买到的各色旅游产品带到了大江南北,同时也把东征精神播撒到祖国各地,不断传承,发扬光大。
启示:东征村一方面挖掘当地特有红色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产业作为后续产业,实现易地搬迁有“根基”;另一方面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坚持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引领群众主动参与发展,实现群众搬出来致富有信心。
为了解决“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这一难题,永和这个深度贫困县规划在“十三五”期间完成3813口人易地搬迁任务,到2020年,全面实现各类贫困人群安居乐业,与全国人民同步实现小康。
(执笔人:张建山 乔国强 李慧聪 项辉 邓毅)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