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我们唯有致力改革创新、奋发有为,才能推进脱贫工作实现新突破。产业扶贫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产业发展为杠杆的扶贫开发过程,是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增加贫困农户收入的有效途径,是扶贫开发的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产业扶贫是一种内生发展机制,目的在于促进贫困个体(家庭)与贫困区域协同发展,根植发展基因,激活发展动力,阻断贫困发生的动因。
隰县地处晋西吕梁山南麓、临汾市西北边缘,属黄土高原残塬沟壑区,是革命老区、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全县总面积1415.3平方公里,辖8个乡镇、97个行政村,总人口10.7万。通过建档立卡精准识别,全县共有79个贫困村、7220户20760贫困人口。隰县栽植梨果历史悠久,早在2500年前,春秋时期《诗经》(秦风章,晨风篇)中就有记载。明清时期,隰县金梨是皇家贡品。近年来,隰县先后被命名为“中国金梨之乡”“中国酥梨之乡”;先后荣获北京奥运推荐果品一等奖、中华名梨北京梨王擂台赛金奖、“中国大美梨”“后稷特别奖”“中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50强”;先后被确定为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县、山西省“一县一业”玉露香梨生产示范基地县、国家级出口水果质量安全示范基地县。
玉露香梨是我国水果中极少数由中国自主培育的品种之一,1974年由山西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进行培育;1984年首次引进隰县,并开始在隰县县域范围内大面积推广种植;2014年,隰县玉露香梨成功出口美国,2017年,成功出口加拿大;目前,隰县玉露香梨已完成了有机转换认证、地理标志认证、农业规范(GAP)认证和气候品质认证。截至2018年底,全县有果树面积38万亩(其中:玉露香梨23万亩,酥梨2万亩,苹果12万亩,小水果1万亩),全县果品年总产量2.5亿公斤,产值14亿元,农民人均果品年收入1.75万元以上。按照隰县梨果产业发展规划,“十三五”期末,到2020年,玉露香梨挂果面积将达到23万亩,年总产量4亿公斤,产值24亿元,全县8万农民人均玉露香梨年收入突破3万元,全面实现隰县“梨果梦”“富裕梦”“小康梦”。
隰县产业扶贫的发展内容可以概括为:在县域范围,培育主导产业(梨果产业),发展县域经济;在村镇范围,增加公共投资,改善基础设施,培育配套产业;在贫困户层面,提高户均种植面积,降低经营生产性投入,增加户均收入。
产业是脱贫之本。玉露香梨既是隰县农业支柱产业,也是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龙头产业。县委、县政府坚持扬优势、举龙头,按照“1+N”产业带贫模式(1即梨果主导产业,N即其他特色产业),构建梨果产业8个利益联结机制(政策支持联结、实用技术培训联结、电商服务联结、产业务工联结、品牌战略联结、龙头带动联结、金融扶持联结、普惠性利益联结),全面推进农村主导产业以梨为基,多元发展。
在梨果产业发展上,一是扩规模,坚持新苗栽植和老树嫁接相结合,主攻玉露香梨,总面积由2008年的不足2000亩迅速发展到现在的23万亩,面积、产量均位居全国第一。全县80%以上的贫困户栽上了玉露香梨,依靠梨果产业实现了长期稳定脱贫增收。2015年以来累计投入1.52亿元,发展壮大梨果产业,其中投入1264万元,扶持贫困户发展产业,共计帮扶贫困户4056户栽植玉露香梨1.2万亩,挂果后户均年增收3.6万元以上,全县5800户贫困户共有果园面积1.9万余亩,玉露香梨面积1.4万余亩,户均3亩果园。二是强配套,同步配套果水、果路、果库建设,2015年以来先后投入6.6亿元,建设恒温库24座、硬化产业路40余条、果水配套工程37处,果园有效灌溉面积由5万亩提高到15万亩,全面改善产业发展基础条件。三是提品质,坚持把技术创新作为推动产业发展的动力源泉,与河北农大、山西农大签订培训合作协议,与省农科院联合建立隰县玉露香梨试验站,建起50个高标准示范园区,严格按照生产技术规程和质量等级标准精细管理,先后培训果农4.2万人次(贫困户1.8万人次),推进玉露香梨标准化建设,目前所产极品果达10%,精品果达45%,商品果达40%,效益提高30%以上。四是树品牌,启动实施《隰县玉露香梨区域公用品牌发展战略规划》,创建隰县玉露香梨形象识别体系;累计投入1000余万元,用以媒体宣传、活动推广、互联网传播,扩大品牌知名度,成功推出“隰县玉露香梨”区域公用品牌。五是促营销,连续8年举办梨花节、采摘节、订货会,参加各类推介展销会,果品畅销全国50多个省市,先后出口美国和加拿大,2018年首届农民“丰收节”,央视3个频道、7个栏目对《隰县:黄土高原上的“种梨宝典”》做了深度报道。六是防风险,健全防灾和灾后产业发展带贫体系,全力抓好防灾减灾,投资700万元建立防雹增雨炮点10个、防雹网1000亩,年均投入果树保险50万元,邀请省农科院专家举办防灾专题讲座16次,培训果农1万余人,全面提升灾情应对能力。在2018年春季果树花期遭受严重冻灾情况下,县委、县政府及时出台玉露香梨高接换优、林下经济、特色养殖、设施农业等“八个带动”增收措施,投入资金5000万元(其中为8个乡镇拨付产业扶贫资金3000万元,奖补梨果发展资金542万元),年底带动5000余户贫困户增收8800余万元,实现了大灾之年减产不减收的目标。2018年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2.6万元,同比增长10%,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在大力发展梨果产业的同时,我们坚持因地制宜,因村因户施策,通过发展其他特色产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一是靠特色种养增收。以“农业农村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带动农民种植中药材、大豆、辣椒等林下经济2.47万亩;发展养牛954头、养羊4261只、养驴329头、养鸡3.78万只;建成食用菌、瓜菜大棚818亩;组建柳编、刺绣等手工合作社6个,带动3671户贫困户、8748贫困人口增收913.2万元。二是靠公司带动增收。以“公司+贫困户+基地”模式,依托国新润泽、好乐佳、金土地粮油等农业龙头企业,以紧密、半紧密的联结方式,优先扶持贫困户发展果蔬种植,带动1526户贫困户平均增收3021元。2017年招商引资落户隰县的新大象集团生猪养殖基地,吸纳609户贫困户入股3045万元,为每户贫困户每年分红7500元,目前已分红359.56万元。三是靠生态建设增收。按照“生态建设+贫困户”模式,吸纳贫困户参与植树造林、生态管护和退耕还林等项目,建立了“退耕还林得奖金、造林护林争薪金、流转入股得租金”的带贫益贫机制。全县生态建设28个扶贫造林合作社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占到60%以上,有500名贫困户加入专职和兼职护林员队伍,五年累计投入7028万元,惠及6833户,带动2万多贫困人口增收。四是靠旅游扶贫增收。按照“旅游+贫困户”模式,依托全国第二批全域旅游示范县建设,38个贫困村名列全国乡村旅游特色生态文化村名单,发掘了峪里、路家峪、上阳德等一批各具特色的示范村,利用发展乡村旅游增加了农民收入。五是靠光伏扶贫增收。投资3.5亿元,建起村级光伏电站99座,实现79个贫困村全覆盖,30兆瓦农光互补光伏电站1个,分布式屋顶光伏电站414个,可带动4273户贫困户增收。六是靠电商扶贫增收。以创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为契机,推动县、乡、村三级电商服务站实现全覆盖,带动贫困户2700户销售农产品1085.9万元,带动941名贫困人口实现了田园“土农民”向网上“电商人”的华丽转身。同时,整合各部门资金开展科技下乡、劳动力转移、技能提升等培训,带动贫困户实现就业16436人。
隰县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坚持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产业增收是脱贫攻坚的主要途径和长久之策”的精神,把发展产业作为支撑,聚焦以玉露香梨为主的梨果主导产业,构建8个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四个80%”(全县80%的土地种植果树,80%的农民从事果业生产,80%的农业收入源于果业,80%的贫困人口依托梨果产业实现稳定脱贫);聚焦特色扶贫产业,全面推行“五有”机制建设,实现技能培训、产业扶持、合作组织带动全覆盖。我们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脱贫攻坚各项决策部署,坚持以乡村振兴战略统揽全局,把脱贫摘帽作为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和中心任务,举全县之力、集全民之智,突出精准方略、下足“绣花”功夫,狠抓责任、政策、工作三落实,全县综合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25.4%下降至2018年0.57%。可以说,梨果产业的发展筑起了全县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的希望之路。
(作者系隰县县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