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首次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农村实用人才是新时代“三农”工作队伍中的主力军,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对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在国家各项人才引进、培养政策的激励下,在各级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农村实用人才队伍规模逐步壮大,“增人数与得人心”有机统一的人才生态环境逐步形成。以古县为例,2012年至2017年的5年间,农村实用人才入库数从65人增长至321人,增长了3.9倍。其中种植养殖大户从10人增长至51人,增长了4.1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从9人增长至98人,增长了9.9倍。这些产业带头人5年间为农民就业提供岗位上千个,带动上百名身边群众脱贫致富,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5715元增长至9664元,增长了近一倍。实践证明,农村实用人才对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拉动农村经济发展,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现阶段农村实用人才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特别是山区县,底子不厚、结构不优、素质不高等问题较为突出,作为县级人才主管部门,我对此有切身的体会。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底子不厚,队伍相对薄弱。技术型实用人才尤为“稀缺”,从入库数据看,全县共有农村实用人才321人,约占全县人才总数的10.6%;技术型实用人才18名,占农村实用人才总数的5.6%,占全县人才总数的0.59%,与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现代化所需的人才数量还有一定差距。二是结构不优,整体素质偏低。从行业种类来看,传统种植养殖和加工行业的人才,占农村实用人才的39.8%,农村科技人员仅占农村实用人才的2.6%;从年龄结构来看,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才占比76%,50岁以下的青年人才占比24%;从受教育程度来看,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才仅占5.2%,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人才占比达到74.9%;三是流失严重,作用发挥不充分。一些大中专毕业生乡土创业观念薄弱,外出打工居多,造成潜在人才流失,加剧了农村人才资源的结构失衡,导致农村人才后继不足、作用发挥有限。
这些问题的形成,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因素,更有体制机制方面的深层次原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传统思想制约。把主要精力放在了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使用上,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农村本土实用人才,对充分发挥“领跑者”引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缺乏深层次的研究和前瞻性的思考。二是发展环境制约。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科学的实践指导,对有关农村市场经济、新农产品推广使用、特色种植和特色养殖等方面的信息掌握不全面,甚至对科技含量高的新型农业发展存在抵触心理。三是管理机制制约。技术职称资格评定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表彰、奖励还未形成制度,基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激励机制不够完善。整体来看,缺乏良好的政策环境、培养机制和服务措施,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才的不断涌现和健康成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千秋基业,人才为本。加强新时代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石,更是乡村振兴战略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更好地解决以上困难和问题刻不容缓,重点要在完善引进机制、培养机制、服务机制上下功夫。一是完善人才引进机制。不断完善人才引进与项目开发相结合的引才机制,把“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结合起来。通过顾问指导、短期兼职、项目合作、技术咨询等方式,柔性引进在外技术性实用人才。深化拓展“双服务”活动,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二是完善人才培养机制。重点围绕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培养本土优秀实用人才,建基地、强产业培养本土领军人才,重业务、抓整合培养大批实用人才,不断提升本土人才素质,持续壮大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同时,积极鼓励各乡(镇)打造特色人才工作基地,依托基地建设壮大产业、推广技术、培育人才。三是完善人才服务机制。进一步完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在政策和待遇上给予农村实用人才充分的倾斜,对作用发挥优秀的农村实用人才,优先享受外出培训、技术扶持、政策鼓励等待遇。同时,探索设立县级“一站式”人才服务窗口,解决好外出人才回乡落户、子女就业、配偶安置、住房保障、医疗保健等问题,以最实的诚意、最优的待遇、最好的保障吸引更多人才创新创业,发挥作用。
千仓万箱,非一耕所得;干天之木,非旬日所长。大力发现培养造就一批新时代农村实用人才队伍,贵在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作为县级人才主管部门,我们更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积极挖掘身上有本事、手中有绝活的“土专家”“田秀才”,让有志于振兴乡村的人才脱颖而出,绽放人生精彩,奋力谱写新时代古县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作者系古县县委常委、组织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