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双品质”建设大逻辑下的乡村蝶变
——文旅康养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的山交实践
李雪健
山西省“旅游扶贫”示范村、山西省文明村、山西省国防教育先进示范村、山西省卫生村、山西省乡村振兴示范村、国家森林乡村、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这一张张闪亮的名片,都属于太岳山南麓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临汾市浮山县寨圪塔乡山交村。
山交村位于浮山县东部,距离县城约30公里,下辖12个自然村,依山傍水,山清水秀,因三山相交、两水相汇而得名,又名三交村。近年来,该村牢牢把握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城市“双品质”建设最大逻辑,将之运用到和美乡村建设的实践中,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立足村里丰富的野生中药材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将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康养旅游融合发展,对村庄发展进行整体规划,循着“颜值、气质、价值”三位一体的实践路径,绘就一幅以“红色+绿色”为主色调、以群众幸福感获得感为“底色”的文旅康养融合发展画卷。
颜值焕新,展现乡村建设新风貌
以红色旅游资源和绿色生态环境为主抓手,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不断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着力提升革命文化载体,在全面推进景区建设中扮靓颜值。
“底色”为本,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山交村依山而建,下辖的12个自然村分布在跨度长达6公里的狭长谷地,每逢下雨,泥泞崎岖的山路让村民寸步难行,村委会通过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和村民自筹的方式整修了村内的道路,畅通了村内外的相互交流,极大地方便了村民的日常生活。对较为偏僻和年久失修的旧房土窑进行异地搬迁,条件较好的房屋进行就地重建和危房改造,脱贫攻坚以来,共计搬迁和改造房屋50余户。全面开展人居环境综合治理行动,对村庄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进行专项治理,修建地下污水管网和地埋式垃圾桶,配备专职的管理和保洁人员,一改往日垃圾到处扔、污水随处排的旧貌,大力推进“厕所革命”,全村293户村民全部根据自身条件完成卫生厕所改造。
“绿色”为缀,推动康养景区建设。山交村环境优美、草木繁茂,森林覆盖率高达66%,2019年被评为第一批国家森林乡村。为充分发挥天然氧吧的自然优势,村党支部以县委“农食文旅康融合发展”战略为指引,申报了寨圪塔康养小镇项目,重点对村内龙渠河进行河道综合改造,修建了人行拱桥、漫水桥以及水上汀步等设施,将沿河的村民庭院进行立体改造,搭建了统一的商铺档位,并在河边修建了村民广场以及凉亭、座椅等配套设施,打造美食一条街,游客在游山玩水的同时可以享受寨圪塔乡的特色美食。2022年年底,该村被评为浮山县第一个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红色”为核,致力革命文化建设。1938年2月28日,八路军总部经安泽的旧县镇(今属古县)转移到浮山境内的山交村,八路军将士在对敌抗战的同时,还深入山村宣传党的抗日救国纲领,点燃了抗日烽火,播下了革命火种。2021年国庆期间的一场大雨席卷了三晋大地,八路军总部旧址的土窑洞遭到了严重破坏,上级专门拨付资金对红色文物进行抢救,山交村借此机会,不仅对八路军总部旧址进行保护性修复,还原当初八路军指战员在此工作生活的真实场景,还建设了红色足迹陈列馆、浮山记忆陈列馆等党性教育基地,并以红色文化为主基调新建了党群服务中心,建设了宣誓广场、小八路体验园等一系列配套设施,让游客可以在游玩中更好地接受红色文化熏陶。
气质焕发,彰显乡村文明新风尚
传承优秀革命精神,发扬光荣革命传统,充分挖掘蕴含在红色资源中的革命文化,在全村形成不畏艰难困苦、自力更生奋斗的良好风尚,在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中涵养气质。
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必胜信念。八路军总部在撤离的前一天,朱总司令邀请了12名群众代表在村口召开了军民座谈会。他说:“请告诉老乡们,我们要到敌后去打日本鬼子,建立抗日根据地,我们八路军一定会回来的,抗日战争一定会胜利!”这种必胜的信念一直在村民的血脉中流淌。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山交村作为一个贫困发生率将近50%的极度贫困村,找准红色旅游这一着力点,精准发力率先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在2018年实现整村脱贫。在新冠肺炎出现时,他们又迅速展开行动,以党员和网格员为核心进行网格化防控,齐心协力共同打赢了疫情防控阻击战,未发生一例病毒扩散情况,完成了从伟大抗战精神到脱贫攻坚精神再到抗疫精神的延续和发展。
不畏艰难困苦,发扬奋斗精神。八路军在山交驻扎期间,为提高村民生活水平,不仅在总部附近打了口井,还在后山开垦了四十余亩荒地。村民们一直牢记八路军一心为民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于1943年7月和全乡人民共同建起了太岳区第一个民办供销社——“一心盛”供销合作社,这便是以后闻名全国的寨圪塔供销社,它成为全国商业战线“扁担精神”的模范之一。为进一步发挥寨圪塔乡野生中药材丰富的天然优势,改变村内收入来源较为单一的现状,一户村民与寨圪塔供销社合作开发“寨圪塔”牌系列端午茶,成立了山西红东茶叶有限公司。如今,寨圪塔端午茶已经成为“临汾优选”区域公用品牌的一块金字招牌。
扎根基层一线,砥砺无畏气质。八路军总部在山交驻扎了11天后撤离,村里的李全智等人一直将八路军送到安泽县的孔滩村,临走时朱总司令让炊事员烙了几张大饼以便他们途中充饥。村里的模范老党员李进富便是李全智的儿子,一直担任八路军总部旧址的义务讲解员,每当提到这段历史,他脸上便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如今的八路军总部旧址修缮一新,由浮山县“红扁担”农发公司进行规范化管理,选拔县乡村三级年轻党员干部组成专业讲解团队,讲好“朱德井”、老张豆腐、村口碾盘、“几张大饼”等广为流传的红色故事,让更多游客从红色资源这个“富矿”中汲取精神滋养和前进力量。村里的年轻党员赵倩男便是其中的一名金牌讲解员,她2021年回到山交村从事村务工作,并成功当选为村委委员、村妇联主席,年方26岁。2022年浮山县“到村工作大学生”招聘时,刚拿到法学硕士学位的葛茹双,放弃了在大城市工作生活的机会,毅然来到这里担任村里组织员、网格员、报账员、监督员和信息员,协助村“两委”全面开展村级工作。另外,还有市委政研室、市委编办等部门派驻的选调生,以及驻村工作队的一大帮年轻同志共同扎根于此,挥洒青春和汗水,为山交村的发展注入青春活力、贡献青春力量。
价值倍增,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以农食文旅康融合发展为指引,山交村依托寨圪塔康养景区步入发展快速路,不断拓宽村民致富增收途径,增强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在续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中提升价值。
隐世美焕发旅游热。在今年“周边游”“郊区游”“自驾游”持续升温下,山交村这个“小众宝藏”景点逐渐被大众熟知,寨圪塔康养景区“五一”开幕期间正赶上中高考临近,村内新建的标志性人行拱桥——状元桥,瞬间燃爆网络成为网红桥,桥上可俯瞰山水美景,桥下可享受山野美味,大量游客纷纷来此打卡,为即将考试的学子送上祝福,小山村逐渐从浮山“后花园”转变为临汾“后花园”。寨圪塔康养景区自2023年“五一”开幕以来,累计接待游客达到6万余人,八路军总部旧址作为其核心景区接待省、市、县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2万余人次,参观人数较原来有了质的飞跃。
一业兴带来百业旺。随着景区游客不断增加,许多村民来到沿河的免费档位,向过往游客分享传统手工物件和特色美食,让游客们在欣赏风景的同时更加深入地感受到当地的风土人情。山交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刚曾经是一名地地道道的浮山厨师,在关键时期投入脱贫攻坚战中,带领村民打赢了这场硬仗。村里只要有人想开餐馆向他请教,他都会倾囊相授。无论是本村人还是外地人,他都会积极帮联系场地并设计菜单,对菜品进行针对性指点。山交村原先只有两家“农家乐”,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内就发展到8家,逐渐成为景区的一个标志性名片。为了让游客深度体验山村生活、享受康养服务,山交村开始着手发展民宿产业,在沿河景区租赁民房庭院进行特色化民宿改造,组织有民宿发展意愿的村民外出学习、考察民宿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在建民宿的示范带动作用,让更多村民借助景区发展的东风腾飞。
小山村变成幸福园。过去由于村内收入来源单一,许多村民离开家乡孤身一人外出务工,长期远离父母妻儿。随着景区的日益红火和村内基础设施的逐渐完善,越来越多人从外地回到家乡,在家门口寻求合适的就业机会。寨圪塔康养景区共向村民提供了40余个工作机会和就业岗位,村民在建设自己家乡的同时可以获得可观的收入,大大增强了幸福感和获得感。此外,山交村全面开展美丽庭院创建专项行动,进行“星级文明户”评选并每年动态调整,进一步提高村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带动村民改善人居环境,不断提升幸福指数;以文化广场和党群服务中心为主阵地,开展各类民生活动,一年间邀请市县各级组织到村开展义诊活动三次,举办文艺汇演活动十余次,开办农技、小吃、电商等培训班,弥补了乡村医疗和文化资源缺乏的短板,有效推动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精神面貌的双提升。
山交村的快速发展,是临汾“双品质”建设向乡村建设延伸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颜值、气质、价值的三重提升是实现乡村蝶变的制胜法宝,只要坚定不移地循着这个大逻辑推动乡村振兴,充分利用好自身优势,着力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就一定能够建成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作者系市委政研室定向选调生、浮山县寨圪塔乡山交村党支部副书记)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