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施文化强市战略是“争当排头兵,再造新临汾”的重要举措。
文化强市战略是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站在更高的战略定位上,重新审视和谋划临汾未来的发展,积极探索资源型地区转型跨越发展新路,肩负起“争当排头兵,再造新临汾”的历史重任而做出的重要战略举措。
文化强市战略是推动“争当排头兵,再造新临汾”的重要引擎。文化产业独具低消耗、少污染、高效益以及吸附就业能力强、辐射带动作用大等特点,被誉为朝阳产业。一方面,可以优化产业结构,改变畸形单一的产业发展格局,另一方面,可以摆脱以矿产资源消耗为主的第二产业所带来的安全、污染等压力。因此,必须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性产业,成为实现“争当排头兵,再造新临汾”的重要引擎。
文化强市战略是提升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华夏文明看山西,尧王根祖在平阳。我市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我市境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7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0处,县(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多达2900余处。如此之多的文化资源,形成了全面繁荣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资源优势。因此,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实施文化强市战略,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实现由“文化大市”向“文化强市”的转变,就成为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综合竞争力,展示临汾新形象的必然选择。
文化强市战略是提升人文精神、建设和谐临汾的迫切需要。“十一五”末,我市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正处于消费结构提升、文化消费活跃阶段,这一阶段蕴藏着旺盛的文化消费需求,催促着文化产品的丰富和人文精神的提升。对于拥有丰富文化资源和深厚文化底蕴的临汾而言,实施文化强市战略,充分发挥自身文化优势,是提升人文精神、建设和谐临汾的迫切需要。
二、实施文化强市战略的资源禀赋和发展机遇。
我市历史文化绚丽多彩,民俗文化五彩斑斓、红色文化熠熠生辉、现代文化异彩纷呈……在这里攥一把泥土,就可以攥出文明的汁液,华夏大半部分文明史都在这里浓缩,被誉为“华夏第一都”。
历史文化绚丽多彩。从现有各级各类文物保护单位来看,其中古文化遗址1520余处,古墓葬410余处,石窟及摩崖造像40余处,古建筑1170余处,以及附属于古建筑中的元、明、清历代彩塑2000余尊,寺观、壁画2000余平方米。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处,省级风景名胜区1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处,省级自然保护区3处;国家级地质公园1处,国家级生态示范区1处。最具有代表性的有:尧都区尧庙、尧陵,襄汾县陶寺遗址、丁村遗址,侯马市晋国遗址,曲沃县方城遗址,吉县柿子滩遗址、克难坡、黄河壶口瀑布,霍州市县级署衙、七里峪、陶唐峪,洪洞县广胜寺、大槐树根祖文化、苏三监狱,古县三合牡丹等等。
民俗文化五彩斑斓。经过数千年的传承、发展、积淀,我市具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民俗、民间文艺、民间工艺,素有“锣鼓之乡”、“梅花之乡”、“剪纸之乡”的美誉。目前,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7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4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2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30项。享誉海内外的民俗文化有:翼城县花鼓、琴书,曲沃县“葫芦王”、腕腕腔、任庄扇舞傩戏,浮山县剪纸艺术,侯马市皮影,襄汾县“雄师登天塔”、尉村跑鼓车,洪洞县通背缠拳,安泽县荀子文化,市眉户团晋南眉户,晋南威风锣鼓,平阳木版年画、戏曲艺术等等。
红色文化熠熠生辉。红色文化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大的育人和教化功能。我市17个县(市、区)均为革命老区,党史资源厚实,红色文化颇丰,主要以革命遗迹、遗址为主。据调查,全市确定的革命遗址有388处之多,其中,重要党史事件和机构旧址97处,重要党史和人物活动纪念地185处,革命领导人路居地14处,烈士墓15处,纪念设施73处。比较著名的有:市区临汾烈士陵园,尧都区官雀战役遗址,侯马市彭真故居,翼城县朱德居住旧址、邓小平居住旧址、河东抗日学校旧址、青城抗日政府旧址、乌岭阻击战旧址,吉县克难坡,永和县毛主席东征路居纪念馆、东征回师旧址,洪洞县韩略村战役遗址,隰县晋西革命纪念馆,大麦郊、午城战役遗址等等,成为我市文化资源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现代文化异彩纷呈。截至2009年底,全市从事现代文化市场经营与服务的主体达到1600余家,从业人数达2万余人,总资产达7亿元。其中从事出版发行与版权服务的有800余家,从业人员近9000人,总资产达5.6亿元;从事广播、电视、电影服务的有20余家,从业人员近600人,放映场次达41834次;从事文化艺术服务的有160余家,从业人员近1.3万人,总资产达1000万元;从事网络文化服务的有450家,从业人员近3000人,总资产达1.26亿元;从事文化休闲娱乐服务的有180余家,从业人员近3000人,总资产达9000万元。初步形成了集娱乐演出、文化旅游、图书音像、工艺美术、网络文化等为一体的文化产业体系。
发展机遇千载难逢。《临汾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打造丁村文化、帝尧文化、晋国文化、移民文化、民俗文化和红色文化6大特色文化产业;实施文化产业基础设施、旅游市场文艺精品生产等10大文化产业工程;建设侯马晋国古都文化园区、陶寺古文化遗址、曲沃晋国博物馆文化区等15个文化产业园区,到“十二五”末,文化产业总量实现翻一番,推进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强市的转变。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史无前例地在党的中央全会上研究部署了文化建设与发展,发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号召。省十届党代会对文化强省战略也进行了部署,鼓励各地发挥优势推动文化振兴,建设文化强市。这些都为我们实施文化强市战略,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三、实施文化强市战略的构想。
根据中央、省委、市委部署,结合我市文化资源优势,文化强市战略,要以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现代文化等文化资源为依托,以全面繁荣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为抓手,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文化强市这一主题,深入挖掘文化资源潜力,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现代文化市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和人才保障5大体系建设,不断增进全市人民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增加经济社会后发优势,使文化资源优势迅速转化为经济社会新的发展优势,使文化产业迅速成长为经济社会新的增长极,成为支柱性产业,推动“争当排头兵,再造新临汾”目标早日实现。
一是完善政策措施,健全文化发展保障机制。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如同鸟之双翼、车之双轮,缺一不可。如果说文化产业剑指经济,那么文化事业则意在民生,在于满足人们精神需求,提升人们幸福指数。一是积极进行政策扶持和资金引导。加大财政、税收、金融、用地等方面对文化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二是完善市场准入机制。降低准入门槛,充分调动社会资本发展文化产业的积极性,支持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鼓励、扶持民营文化企业发展,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三是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纳入年终目标责任考核体系中。党委、政府部门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主体,要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中,进行年终目标责任考核。
二是强化特色引领,打造地方文化精品。围绕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区域性和民族性的文化精品,是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一是注重具有临汾特色、国家水准文化品牌的打造。充分利用我市文化资源,挖掘出蕴藏在文化资源背后的“富矿”,潜心创作、精心培育,推出更多高品位、高水准的文化精品,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知名文化品牌,新建一批具有临汾地域气息的文化村和文化街。二是推进文化产业带和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大力推进尧文化、晋文化、移民文化、太行文化、黄河文化5大文化产业带和侯马晋国古都文化园区、陶寺古文化遗址、曲沃晋国博物馆文化区等15个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三是加快发展动漫产业。“十一五”期间,多个地区把动漫产业作为重点发展对象,2010年全国动漫产业总产值就达到了470.84亿元,较2009年增长了27.8%,预计“十二五”期间,动漫产业年均增长将超过30%,发展空间十分巨大。我市应该以本土文化资源为体裁内容,借鉴吸收外来经验,创作具有临汾特色的动漫产品,如漫画、动画、舞台剧、服装、玩具等。
三是挖掘资源潜力,提升传统文化价值。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一是编制《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名录》。各县(市、区)文化行政部门将本辖区具有较高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典型的优秀传统文化项目收录编制《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名录》,进行系统、全面地保护,保证代代相传。二是做好整体保护规划。保护优秀传统文化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要根据文化的特点、种类、内容等不同形式,制订合理保护方案,避免由于保护或是开发不当,带来不必要的人为损失。三是提高文化成果的转化率。政府要主动指导优秀传统文化的开发利用、维修保护、弘扬宣传,有针对性地使一些优秀传统文化优势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真正实现文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四是理顺管理体制,激发文化发展活力。改革开放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鲜明特征,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动力。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理顺文化管理体制,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一是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公益性文化单位、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尽快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企业、事业单位各自回归本位,迅速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二是进一步明确多元文化主体的职责。各级党委要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各级政府要履行好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文化行业组织要维护行业健康发展,社会各方面要积极参与对文化事务的监督,企事业单位要有独立承担经济、法律或刑事、民事责任能力。三是进一步理顺文化管理体制。我们的丁村、陶寺、尧庙、平阳木版年画等,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资源,都具有很高的历史人文价值,但是由于体制机制、开发思路等限制,这些珍贵的文化资源仅仅停留在遗址、景点、艺术品的程度。要在理顺体制、创新思路、加强包装、开发衍生产品上下工夫,彻底改变“端着金饭碗讨饭吃”的现状,切实把这些资源用足、用活。
五是重视人才培养,建设文化强市生力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尤其是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人才队伍,是当前我们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知名人士和本地文化代表人物则是中坚力量中的核心。一是完善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机制。根据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和开发需要,积极探索建立符合当地实际,体现科学发展观的人才考核评价机制和评价指标体系,不断完善外出培训参观、继续教育等学习制度,培养临汾文化的代表人物、专家学者。二是完善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实行组织选配和市场选聘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设立文化资源开发基金、召开文化研讨会等形式,多渠道吸收高层次领军人物、名家大师等来临进行文化开发,形成不拘一格的选拔任用人才机制。三是完善激励保障机制。研究制定对文化人才进行特殊补贴的制度,对在全市文化建设、文化传承、文化开发等方面做出贡献的人给予适当经济补助。完善知识、技术、管理、技能等生产要素在文化领域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办法,尽快形成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多元人才激励机制。
总之,文化作为一个城市的“根”与“魂”,正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脊梁骨”和“内动力”,只要我们抓住机遇,顺势而为,实施文化强市战略,用文化激活发展,用文化引领转型,在全省积极探索资源型地区转型跨越发展和全力推进转型综改实验区的实践中,形成经济资源与文化资源优势互补,经济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相得益彰的良好态势,推动临汾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先行发展。
市委政策研究室
【责任编辑: 刘静】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
上一篇: 隰县探索实行基层组织活动场所星级化管理
下一篇: 建设新农村关键在于培育主导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