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是我市主要的大秋作物,其产量的高低在我市秋粮构成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段时间,我市高温阴雨天气较多,此时正是玉米生长的关键时期,同时病虫害发生种类多、危害重,若防治不及时,极易造成蔓延发生,导致减产,甚至绝收。为此,记者采访了市农委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赵玉山,专家就当前发生严重的各类病虫害进行分析,并给出中肯建议。
记者:当前如何抓好玉米的田间管理?
赵玉山:玉米中后期主要指穗期(拔节至开花)和花粒期(开花至成熟)两个阶段,穗期阶段是由营养生长转向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的时期,一般历时27-30天。
其生育特点是根、茎(节间)、叶迅速生长的同时,雄雌穗迅速分化,是玉米一生中生长发育最旺盛和决定玉米穗数、穗子大小的阶段,也是田间管理最关键的时期。
这一阶段的管理目标是促秆壮穗,防止倒伏,防治病虫害,以达到穗多、穗大的丰产长相。
1、中耕培土:中耕可以疏松土壤,利于根系发育,同时可去除田间杂草并使土壤更多地接纳雨水;培土则可以刺激次生根发育,有效地防止因根系发育不良引起的根倒。中耕和培土作业可结合起来进行,培土高度以7-8厘米为宜。在潮湿、黏重地块以及大风多雨地区,培土的增产效果比较明显。
2、合理追肥:玉米后期追肥,一般进行3次。第一次在拔节前后(苗高30厘米左右,7-8片叶)施入,称为攻秆肥。追施的目的主要是保证玉米植株健壮生长,促进玉米雌雄穗顺利分化。肥量占总追肥量的30%,一般亩施尿素15公斤左右,也可追施优质有机肥1000-1500公斤。沿幼苗一侧12-15厘米处开沟深施(15-20厘米)。第二次在玉米大喇叭口期(第11-12片叶展开)亩追施尿素30公斤左右,称为攻穗肥。攻穗肥对保证玉米增产极为重要,对决定果穗的多少和每穗的粒数作用很大。施肥量占总追肥量的50%,穗期追肥一般距玉米行15-20厘米,深施10厘米左右。第三次在雌穗3%-5%吐丝时追施,称为攻粒肥,这次追肥对防叶片早衰、增加粒重有重要作用。施肥量一般占总追肥量的20%,亩追施尿素10公斤左右,高产田可亩追施15公斤左右。为防止后期脱肥,确保植株健壮生长,也可结合病虫防治行叶面施肥,每亩用尿素0.5-0.7公斤加磷酸二氢钾0.2公斤,对水50-100公斤,再加入杀虫药兼防治玉米螟。
3、浇水:玉米后期浇水要因地制宜进行,一般可浇水2-4次,拔节前后浇拔节水,要浅(60立方米/亩左右),土壤水分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65%-70%即可;大喇叭口期灌水,浇足(80立方米/亩左右),土壤水分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70%-80%即可;开花至籽粒形成期,是促粒数的关键水;充分供给水分,对提高花粉生活力和受精能力,增强玉米结实力,减少秃顶缺粒有重要作用。在乳熟期,是增加粒重的关键水。籽粒灌浆过程中,如果田间积水,应及时排涝,以防涝害减产。
4、隔行去雄:抽雄始期及时隔行去雄,以增加果穗长度和穗粒重。或散粉盛期于上午9~11时隔日人工辅助授粉2~3次,以增加穗粒数,减少秃尖。为减少空株对光、水、肥等资源的竞争和消耗,授粉10天以后,对全田植株逐一检查,发现空株将其拔除,以达到提高群体产量的目的。
记者:8月正是玉米生长和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但受7月下旬以来降水偏多,气温偏低等因素影响,全国部分地区遭遇了罕见的玉米粘虫虫害,应该如何防治?赵玉山:玉米中后期是害虫的多发期,主要害虫有蚜虫、玉米螟、粘虫、棉铃虫等。防治蚜虫,可用50%辟蚜雾每亩8-10克或10%吡虫啉每亩10-15克对水45公斤喷雾。防治玉米螟,可在玉米螟在小口期(第9-10叶展开),用3%锌硫磷颗粒剂0.5kg,掺细沙7.5kg,混匀后撒入心叶,每株1.5-2g或用4.5%高效氯氰菊酯1500-2000倍液或2.5%功夫1500-2000倍液喷雾,在雌穗抽丝盛期后6-8天,用4.5%高效氯氰菊酯1500-2000倍液或2.5%功夫1500-2000倍液喷雾,粘虫可用灭幼脲或4.5%高效氯氰菊酯1500-2000倍液等喷雾防治,棉铃虫可用4.5%高效氯氰菊酯1500-2000倍液或2.5%功夫1500-2000倍液喷雾。
记者:玉米中后期多发生叶斑病、青枯病、锈病、褐斑病等,如何进行病害的防治?
赵玉山:1、叶斑病。叶斑病主要包括大斑病、小斑病。小斑病一般玉米品种多在叶脉间产生椭圆形或近长方形斑,黄褐色,边缘有紫色或红色晕圈,有时病斑有2-3个同心轮纹,多数病斑连片,病叶变黄枯死。小斑病的发病轻重一般与7月份的降雨量大小有关,当病叶率15%时,又遇连阴雨天气,就要进行防治。可先摘除玉米底部1-2片病叶集中销毁,然后喷洒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或75%代森锰锌500-800倍液喷雾防治。
2.青枯病。也称玉米茎腐病、茎基腐病,是对玉米生产危害较重的病害。该病病情发展迅速来势凶猛,一般病株率在10-20%,严重的40-50%,特别严重的高达80%以上,农民称之为“暴死”,对玉米产量影响极大。灌浆至蜡熟期,连续阴雨,光照不足,多阴暴晴是发病综合有利条件。茎基部的叶鞘间,雨后积水温度高,容易发病。发现零星病株时,用多菌灵500倍液浇根,每株灌药液500毫升。
3、锈病。防治锈病可在初发期用20%粉锈宁乳油每亩75-100毫升喷雾防治。
4、褐斑病。玉米褐斑病是近年来上升为主要病害的一种真菌病害,其典型症状是叶片中上部发病,出现黄、褐色斑点,尤其是中脉上会有褐色斑点。这种病害在郑单958、浚单20上表现尤为突出。病源菌在土壤中,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病,逐渐向上蔓延。玉米褐斑病防治最佳时期在拔节前,在抽穗前会加重危害程度。防治用药可选择粉锈宁、甲基托布津、多菌灵、禾果利等杀菌剂。强调喷雾时一定要打匀、打透,水量一定要足。另外也应将已经发病的叶片病部剪下,带出田外集中深埋销毁。
5、顶尖腐烂病。顶尖腐烂病是近两年来新出现的一种综合性病害,目前其发病机理还没有明确的结论。当前主栽品种抗性差,加之高温高湿的环境影响,为蓟马、瑞典蝇等害虫病源浸染打开了通道,是造成这一病害危害加重的3个主要因素。顶尖腐烂病发病时,玉米新生叶片尖、缘部位褪绿变薄呈半透明状,后粘连成牛尾状,造成雄穗不能抽出。随着病情发展玉米顶部的“牛尾”会腐烂发出臭味。防治这种病害单一用药效果不好,应用杀细菌的药剂如农用链霉素、新植霉素、农抗120和杀真菌的药剂如百菌清、可杀得、锡唑醇等混配喷药,还可加上啶虫脒等杀虫剂。
对已经形成“牛尾”的玉米顶心可用刀片将其划开,帮助雄穗抽出。已开始发生腐烂的顶心应将腐烂部分剪掉彻底销毁。记者 贾晓梅 范韶华
责任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