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重而热烈的山西·临汾帝尧古都文化旅游节在一片掌声中落下了帷幕。在这场以“溯中国源头·寻华夏之根”为主题的节庆活动中,大型音乐舞蹈史剧《尧颂》分别为开幕式和文化旅游推介会作了演出。作为该剧的编剧,之前我已记不得看过多少次排练和演出了,但这一回我仍然认真地做了一次忠实的观众。我的心随着剧情的发展而跌宕起伏,思绪又回到了剧本创作时那些难忘的日子里。
我的家乡在尧都区金殿镇,自幼便受到了帝尧优美的神话、传说、歌谣和习俗的感染熏陶。帝尧在我的心目中既是“就之如日,望之如云”的神,又是亲民爱民、“民无能名”的人。作为尧舜子孙,作为一个专业从事过编剧而今仍为山西省艺术创作中心聘任创作员的我,1988年从山西文化艺术学校戏剧文学专业毕业回到家乡,对“尧”这个题材的思考和关注就没有停歇过。直到2007年清明节祭尧大典时,我接受了为第二年三月份召开的市二届人大三次会议编写《尧颂》剧本的任务,那股急切地想要走近帝尧、感受帝尧的心情才如江河决堤、汹涌澎湃起来。然而,面对历代帝王尊为修身立世兴邦之楷模、古今圣贤倾情赋诗撰文品评褒颂、史圣巨擘更以扛鼎之笔几近极致颂赞的“千古如天日”的帝尧,我一个小女子竟要以纤笔薄纸为其作颂,怎一个“难”字了得!
我再一次钻进有关尧的史料里,再一次走进尧庙尧陵陶寺,追溯帝尧的英灵,寻找创作的灵感,探觅历史与现实的契合点。当那被几千年的熏风吹尽了尘埃、被几千年的甘露洗尽了浮华的淳朴歌谣又一次穿越历史、穿越岁月,从远古飘进了我的心田,当风光旖旎、景色绮丽的姑射山及尧王与鹿仙女成婚的洞房又一次进入我的视野,当洪洞羊獬和历山传承了四千多年、从未间断的接姑姑、送娘娘的习俗又一次亲历亲睹,我的心被浸润、被沁透、被溶化了。再从《史记》到《尚书》、从《论语》到《尧典》《舜典》,我被在历史的古纸堆中蕴积了很久很久,如今呼之欲出的蓬勃的生命震撼了、感动了!那美丽而神奇的传说与故事,不再虚无缥缈,那史海文山中沉睡了几千年的史料突然鲜活、生动起来,一个立体的、具象的、灿烂如虹、辉煌如日、高大巍峨的尧矗立在我的面前!
《尧颂》是历史剧,它就必须秉持历史剧的创作原则,即“历史性、时代性、艺术性”。所谓“历史性”,就是要把握好帝尧和尧文化的历史地位与贡献。我国上古时期有两个辉煌的历史节点:一是炎黄时期,一是尧舜禹时期;炎黄带领先祖实现了由野蛮到文明阶段的转变,尧舜禹则是带领华夏民族从原始社会进入了文明社会。如果说炎黄是“人为初祖”的话,帝尧则是“文明始祖”。可见,帝尧是华夏文明的始祖,尧文化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所谓“时代性”,就是要把握好帝尧和尧文化的当代价值。尧文化是根祖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以提供深刻的启示和有益的借鉴。研究与宣传尧文化可以增强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可以与前景广阔的旅游业紧密融合,为临汾乃至全省的经济转型注入新的活力。所谓“艺术性”,我着重考虑的是艺术载体和表现手法。因为尧是一个特殊的题材,它的特殊性决定了不能按照传统的思维去编织故事,人为地制造戏剧性,所以我把帝尧的丰功伟绩和有关他的动人传说提炼、升华为凿井惠民、龙盘出世、洞房花烛、观象授时、康衢击壤、协和万邦、历山访贤、禅让天下八个篇章,用戏剧的形式辅之以音乐、舞蹈、朗诵等艺术手段将其有机地串联起来,再加上序幕和尾声,这就使史诗的厚重感、戏剧的故事性和音诗舞美的感染力深度融合,相得益彰。
“你是一口井,滋养了一个民族的生命;你是一盏灯,照亮了走出蛮荒的黎明。茅茨土阶里,喷涌着纵揽日月的豪情;葛麻布衣下,澎湃着容纳天地的心胸……”仰望帝尧、认识帝尧、感悟帝尧、阐释帝尧、呈现帝尧、颂赞帝尧,我的灵魂惴惴地在通往帝尧精神的心路上跋涉,那份虔诚和我的血液一起在身体里汩汩流淌!于是,我情托纸笔,全身心地投入了创作。在那8天时间里,我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咖啡、方便面就是日常的饮料和食品,白天和黑夜对我也没有区别了,手写酸了,身坐困了,整个人变得“神经”起来,情不自禁地哭了,又笑了……
2008年3月28日的市人代会期间,《尧颂》正式公演了,后又在一些县市作了巡演。2009年8月31日,作为山西省向国庆60周年的献礼剧目晋京演出,返并后又作了汇报演出。每次演出都受到了各级领导和专家与观众的极大关注与好评。中央和省、市各级新闻媒体都作了跟踪报道和深度评论。我省《三晋戏剧》杂志刊载了《尧颂》剧本,并评论道:“古老的蒲剧音乐、古老的文化命题被赋予了崭新的表现方式”,“全剧在浪漫主义和诗化色彩下,将民间传说与史实解读融入剧中,可谓别出心裁”,“剧中对和谐盛世的礼赞与讴歌,则为人们描绘出一幅家国同构、繁荣昌盛的美丽画卷”。
我深知,戏剧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剧本固然是一剧之本,但整个戏剧的演出效果跟音乐、舞蹈、服装、灯光、舞台美术等是分不开的,尤其是导演的执导水平、演员的精湛表演更是至关重要。所以,《尧颂》的成功是集体创作的成功。领导是关键。市领导及宣传、文化部门高度重视,周密策划,协调解决实际问题,保障了演出的顺利进行。总之,与其说《尧颂》是我创作出来的,不如说是帝尧的英灵沐几千年日月之精华崔嵬出来的,是各位领导、专家、艺术家用心血、汗水和智慧共同浇灌出来的。在此,鞠躬以致谢! 孙岩
责任编辑:柏东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