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近年来,地质灾害频发,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威胁,在第七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之际,我市从5月11日-17日开展为期一周的“防灾减灾周”活动。那么,我市地质灾害防治现状如何?进入汛期,今年我市的防灾减灾工作是怎样部署的?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近日采访了市国土资源局总工程师程丙春。
记者:从地图上看,我市地处黄土高原腹地,沟壑纵横,地质构造复杂,我市地质灾害的现状是怎样的?
程丙春:我市国土面积20275平方公里,辖17个县(市、区),总人口435万。地貌类型从西向东依次为黄土丘陵沟壑区、盆地区及山地区,地质构造条件复杂,地质灾害隐患多、分布广,且隐蔽性、突发性和破坏性较强,防范难度很大,是全省三大危险区之一。
丰富的矿产资源是我市的优势,但由于各类矿山企业的开采及公路、城乡建设,造成地质灾害类型多种多样,主要有崩塌、滑坡、不稳定斜坡、地面塌陷和地裂缝、构造地裂缝、泥石流、潜在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严峻。目前共排查发现地质灾害隐患2108处,其中自然因素1610处、采矿因素498处,主要分布于东西两山和矿山开采区,威胁10.7万余人生命和17.7亿财产安全。
记者:地质灾害就像一根弦,时刻不能放松。我市怎样落实组织保障,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轻可能因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程丙春:针对我市地质灾害的情况特点,全市始终紧绷地灾防治这根弦,一手抓预防,一手抓治理,重点防汛期。市委、市政府、国土部门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特别是对汛期地质灾害防范进行了周密部署、精心安排。
市政府成立了以政府分管副市长为组长,政府副秘书长、国土资源局局长为副组长,煤炭、水利、交通、公路、住建等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组。各县市及乡镇建立相应领导机构,层层签订责任书,落实工作责任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进一步明确了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各大型矿山企业主要负责人对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主体责任。全市形成了政府组织领导、国土部门协调指导、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地质灾害防治体制和机制,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记者: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国土部门是主要职能部门,也是牵头部门,那么,近年来国土部门采取了哪些强有力的措施,推动防灾减灾工作呢?
程丙春:全市国土资源系统广大干部职工,不分春夏,不畏艰辛,千方百计保障民生,着力夯实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做到了“点上有人管、处处有人抓”。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全面排查隐患,强化巡查监管。各县(市、区)组织相关部门和资质单位对本辖区地质灾害隐患开展全面排查,所有隐患点防灾预案表、威胁人员信息表、群测群防体系表、责任单位、责任人均登记造册归档,防灾工作明白卡、避险明白卡、地质灾害隐患防治告知书已全部发放到位。二是完善群测群防网络,建立预警机制。各级政府认真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主体和责任人,通过建立市、县、乡三级地质灾害防灾预警体系,把每个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灾责任落实到具体单位和个人;推行预案公示制度,以“分片区”的方式把每个地质灾害点防灾责任落实到乡(镇)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具体人员。建立和完善县、乡、村、监测人四级群测群防网络,逐级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单位和监测责任人,形成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层层有人抓、处处有人管的群测群防网络体系。三是落实防治措施,做好应急准备。随着地质灾害防治机制的逐步建立健全,我市已形成由地质环境监测中心、地质灾害防治规划院、应急指挥中心和应急专家组相互协作的地质灾害防治新格局。建立了由防治专家、相关政府部门、业务支撑单位人员组成的应急分队,配备了必要的应急监测、通信、车辆等设备,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库,装备了笔记本电脑、手持GPS、对讲机、数码相机、激光测距仪、电子罗盘、应急包、雨衣、雨鞋、应急照明灯等应急装备。建立完善应急分队工作预案、值班制度和人员职责。应急分队在汛期及高危时段24小时驻片区在岗值守,一旦发生地质灾害灾情险情,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协助政府开展抢险救援工作。四是强化宣传培训,提高防灾意识。在4·22地球日、5·12防灾减灾日,全市上下利用报纸、广播、电视、展板、集市广场咨询等方式进行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法律法规广泛宣传。开展地质灾害防治“进千家入万户”宣传活动。市、县还通过设立宣传点、制作宣传板面、悬挂宣传标语、发放宣传资料、接受群众咨询、讲座等形式多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地进行宣传培训,使广大群众深入、细致、生动地了解地质灾害防治常识,逐步认清地质灾害的严重性及危害性,更多地掌握地质灾害的避让方法。
记者:由此可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点多面广,任务繁重,那近几年我市这方面的工作有哪些亮点?
程丙春: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我们始终贯彻“宁听骂声、不听哭声”的理念,打牢地质灾害防治基础,市国土局建立了地质灾害应急指挥和隐患监测信息管理两个平台,制作了全市地质灾害应急指挥网络图、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图,将全市2108处隐患点和27个成员单位,各县乡政府、群测群防人员全部纳入管理平台,逐一明确防治措施,落实监管责任。两个平台建设成为我市地质灾害防治“四个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是强化我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关键一步。省国土资源厅、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调研指导,给予高度肯定,并在全省推广。
2014年4月6日,吉县吉昌镇西关村柏浪沟发生黄土崩塌地质灾害,市政府领导和市国土资源局主要领导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指挥应急抢险,成功救出1人。科学应急得到了省国土资源厅的充分肯定。9月19日,乡宁县西坡镇碗坪村发生山体滑坡,由于国土部门和当地政府巡查、监测、预警及时到位,应急抢险指挥有力,在灾害发生前迅速组织受威胁群众6户35人避让搬迁,从而避免了人员伤亡,成功实现避险。省国土资源厅在全省给予通报表扬,《中国国土资源报》10月10日刊登《生死16小时——山西省乡宁县西坡镇避让山体滑坡纪实》。
记者:冰雪融冻期、汛期是地质灾害防治的两个重要时段。当前,我市地灾防治有哪些特点?进入汛期,我市做了怎样的部署?
程丙春:根据市国土局会同气象等部门就地质灾害趋势的会商结果,预测2015年全市年降水接近常年,降水分布不平衡,再加上各类工程建设活动频繁,综合分析:东西两山黄土区是地质灾害高发区和防治重点区域,预计全市防治形势依然严峻的总体格局不变,地质灾害发生数量与往年相比基本持平或略有增多,防治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因此,我市制订了《临汾市2015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采取六个方面措施进行落实:一是科学研判形势,落实防治责任;二是加强排查调查,夯实防治基础;三是加强基础培训,搞好宣传演练;四是完善群测群防,强化监测预警;五是强化工作措施,推进治理搬迁;六是抓好重要时段,做好应急准备,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卫博)
责任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