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地名,就是一段历史,是一种文化,也许,还是一个流传千年的故事。我市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于2014年7月启动,市委、市政府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一年多来,我市先后成立了领导机构,制订了《临汾市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实施方案》,并于近日召开了促进暨培训会议。此项工作事关重大,为了让全市人民更多地了解此项工作的意义,更好地配合工作,进一步推进全市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有效开展,记者采访了临汾市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市民政局局长廉鹏。
记者:廉局长,您好!12月8日,临汾市民政局组织举办了临汾市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促进暨培训会议,请问参加此次会议的都有哪些人?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呢?
廉鹏: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意义重大,要求严格,为了将这项工作做好做细,我们特意邀请民政部地名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地名学会秘书长刘连安同志,和国家民政部及山西省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机构推荐的专家为市直成员单位及17个县(市、区)的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县(市、区)民政局长及各乡镇分管领导与业务骨干近700人参加了这次培训。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有关精神,准确把握地名普查的政策要求和目标任务,明确地名普查有关技术规范和操作标准,提高各级地名普查人员业务水平,为顺利开展普查工作打好基础。
记者:很多百姓对地名普查认知有限,请谈谈地名普查有哪些重要意义?
廉鹏:地名是基础性社会公共信息,涉及内政外交、新闻出版、测绘制图、邮电通讯、交通旅游等各个方面,是人们日常交流交往的重要工具,是维护国家主权和发展权益的重要手段,是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开展地名普查,摸清我市地名底数,对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服务经济发展、弘扬传统文化、巩固国防和军队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开展地名普查是落实中央精神的重大举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十八届五中全会又提出了推进社会治理的精细化。地名管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是建立基层综合服务管理体系、推进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重要支撑。早在2014年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加强地名管理,传承、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地名普查,全面掌握地名基本情况,推动地名命名更名的标准化、规范化,是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加强和改善地名管理、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的重要举措。
其次,开展地名普查是保障民生需求的客观需要。地名是基础性社会公共信息,是人们日常交流交往的重要工具。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流、物流、信息流加速流动,社会各界对地名信息的需求日益强烈。正在推进的国家人口、法人单位、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宏观经济信息四大基础数据库建设,也迫切需要通过标准地名实现数据库间的有机联系。与快速增长的地名服务需求相比,地名信息服务相对滞后,信息不全、不新、不准的问题十分突出,地名服务滞后,给社会交往、群众出行带来了很多现实问题与困难。开展地名普查,进一步建立健全地名公共服务体系,能够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便捷、规范、高效的地名服务,是保障和改善基本民生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第三,开展地名普查是维护国家主权的战略选择。地名是领土主权的重要标志,也是民族尊严的重要象征。开展地名普查,能够提高军事行动的信息服务和指向定位能力、保障部队执行多样化军事任务,也是新时期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要手段。
第四,开展地名普查是传承民族文化的现实要求。我市是华夏第一都,许多地名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人文自然环境特有的认识和思考,记录着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的文明成果,是中华文化形成、发展和传承的重要载体。近年来,随着我市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量有重要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古迹不断消 失,破坏严重,地名也名存实亡,亟需进行抢救和保护。开展地名普查,深入挖掘地名文化遗产,对保护地名文化资源、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记者:听了廉局长的介绍,才了解到地名普查工作的确事关全局,意义重大,对此项工作有了更深的认识。那么,这次大规模的工作,需要把握好哪些前提?
廉鹏:谈到这个问题,首先要把握好与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的关系。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是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进行的,在我市是1983年至1986年开展的,距今已30年之久,地名情况变化大,不少村也由于合并、撤消进行了新命名、更名,其中的人口数量、交通状况、经 济收入等基本 情况也有很大的变 动,急需摸清底数,普查更新。
其次要把握好地名普查与地名标准化、规范化的关系。地名管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支撑,而规范地名命名更名管理,实现地名标准化、规范化是地名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没有规范,何谈管理。据不完成统计,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大量新地名不断产生,许多老地名逐渐消亡,新命名、更名的街、路巷更是数不胜数。尽管我们在推进地名标准化、规范地名命名更名、设置标准地名标志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是,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一些地方仍存在着命名不及时,或长期不命名,有地无名的现象,有的地方胡乱命名,有的地方名不符实,特别是在一些地方、一些房地产新兴开发小区,热衷于改老地名,喜欢起洋地名、怪地名等情况尤为严重,给地名规范管理带来了严峻挑战。在普查工作中,要把地名标准化处理与加强地名命名更名管理有机结合,加强专家论证、社会听证和政务公开等制度建设,清理整顿地名的混乱现象,促进地名管理规范有序。要把设置地名标志与加强地名标志管护有机结合,完善地名标志质量标准体系,建立地名标志长效管护机制,确保地名标志发挥应有作用。
再次,要把握好地名普查与地名信息化建设的关系。我们的普查最后都要形成成果,要见成绩。根据国家民政部和省民政厅的要求,就是要着力推进“一个体系、两个平台”建设。“一个体系”,就是要建立健全覆盖国家、省、市、县四级的区划地名数据支撑体系,创新数据实时更新的技术手段和措施,建立全国区划地名数据库更新维护长效机制,抓住普查契机推进地名地址数据库建设。“两个平台”,就是要建成覆盖全国的地名信息政务管理平台和地名信息社会服务平台,建立地名日常管理审批、地名信息共享和地名信息社会服务机制。通过“一个体系、两个平台”建设实现地名管理服务的一张图、一张网,确保地名信息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
然后,还要把握好履行职能与借助外力之间的关系。各级民政部门要认真履行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切实发挥牵头部门的作用,组织、安排、协调好各项普查工作。要与各成员单位密切配合,认真协调做好各自职能范围内的地名普查与管理工作。要充分依托社会力量,利用市场手段,采取公开招标、聘请聘任、社会招募等多种形式,广泛吸收专家学者、老地名工作者、企业技术人员和志愿者参与普查工作。
记者:地名普查工作政策性强,技术要求高,完成这项浩大的工程要求什么时候结束?作为牵头部门,对普查员们有什么要求?
廉鹏:地名普查流程是否规范有序,数据采集是否全面准确,标准化处理是否科学合理,质量控制是否高效完备,检查验收是否严格认真,任何一个环节落实不到位,都将影响整个普查工作的正常推进和整体效果。各县(市、区)民政部门要发挥好地名普查领导组办公室的作用,按照“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要求,积极主动向党政主要领导、分管领导汇报沟通,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进一步增强紧迫感,采取有力措施,深入推进各项地名普查工作。
地名普查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衔接有序,一环扣一环,上一环的工作没做好,务必影响下一步的工作。在此,要注意:第一,抓好资料搜集和实地踏勘环节。要全面搜集与地名相关的历史沿革、名称由来以及相关属性信息资料,对资料进行整理、甄别、论证和审定,采用多种技术手段实地调查地名现状,查清地名名称、位置及相关属性信息。第二,抓好地名标准化处理和地名标志设置环节。要根据地名管理有关法规,按照地名命名更名审批权限和程序,对有地无名且有地名作用的地理实体进行命名,对普查的地名进行审定和标准化处理,科学合理设置地名标志。同时,还要抓好数据入库和成果制作环节、质量监管和普查验收环节。
按照《临汾市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实施方案》的要求,全市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从2014年7月开始,到2018年6月结束,我市必须于2017年6月底前完成市、县两级的普查工作,2017年6月以后至2018年6月是省、国家审核、验收的时间,是完成成果整改、汇总、上报工作的时间。各级普查办一定要按照时间节点,精心组织、科学安排,确保普查任务保质保量按时完成。
市普查办将对各各县(市、区)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和监督检查,建立工作情况季度通报制度、约谈机制、实地督导机制、目标考核机制,确保此项工作保质保量地完成。
地名普查时,不仅要确保普查人员安全、普查资金安全,更要确保普查数据安全。普查过程中既要使用1:5万乃至更大比例尺的地形图、遥感影像等涉密数据,又要采集大量地名准确位置等敏感信息,保密安全非常重要,一定要防止发生失泄密事件。
记者:谢谢廉局长接受采访,预祝此项工作圆满完成!
廉鹏:地名普查使命光荣、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要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求真务实、扎实工作,切实做好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进一步提高地名管理和服务能力,向党和人民提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