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下发的《关于严厉打击手机网站制作、传播淫秽色情信息活动的紧急通知》,要求就手机网站制作、传播淫秽色情等有害信息活动进行专项治理。此举一出,立刻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众多媒体针对一些网站通过手机传播色情图片及视频的相关情况报道,尤其是“手机色情”在学生群体中的危害程度令人瞠目结舌,不少学生的手机中都存着色情图片,甚至还保存大量淫秽视频。针对这一现象,记者进行了一番调查了解。
青少年是最大受害群体为了与孩子联系方便,很多家长都为孩子购买了手机,初中以上的学生群体佩带手机尤为普遍。同时,教育部门没有“禁止携带手机”的相关政策和规定出台,学校也没有单方面采取强制政策的依据,大多数学校对于学生佩带手机的情况采取既不提倡,也不强行制止的态度。记者近日在我市一些中学采访时发现,中学校园里随处可见拨打手机、发短信和手机网络聊QQ的中学生,手机携带率高、手机上网现象普遍,随之带来的是大量手机色情图片及视频在学生之间传播,给孩子们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伤害。
谈起手机色情网站,向阳路的刘先生向记者讲述:“我是安徽来临汾搞装修生意的,每天早出晚归,就是为了多挣钱让儿子能读好学校,可是有一次晚上下班回家,看到儿子在房间,以为他在写作业,可是我走近一看,他居然在看手机,我当时很生气,马上就要高考了,也不懂得利用时间学习居然玩手机。
我再一看他的手机更让我气得后脊梁骨发凉,尽是些不堪入目的东西。后来我把他手机没收了。”去年高考,平日里学习成绩不错的儿子居然落榜了,刘先生气愤地说:“一定是那些黄色图片害的,‘手机色情’咋就没有人监管呢。”郭家庄的王先生也曾无意间在儿子手机里发现了一些黄色图片,经过询问得知,这些色情视频和图片一部分是儿子用手机上网下载的,还有一些是同学间互相传的。“孩子正处在青春发育期,这样的色情视频很容易诱惑孩子。如果得不到及时制止和引导,后果不堪设想。”王先生忧心忡忡的说。市民邹女士告诉记者:“看了《焦点访谈》的报道,一问我儿子,才知道他和他的同学们早就用手机上网了。手机里有那些图片的同学很多,很多手机有密码功能,家长看手机根本打不开密码,因而也发现不了孩子的‘秘密’。”我市一位高中老师告诉记者,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正是心理和生理发展的特殊阶段,怀有好奇心理,很容易受到不良网站的影响。老师和家长交流发现,学生用手机上网并下载色情图片的情况并不是个例,已经发展到学生之间相互传送观看的地步。
谁是分享“利益之羹”?记者调查了解到,日前有《关于淫秽色情WAP网站问题的调查报告》表示,一些手机增值业务提供商与各大基础电信运营商签订代收费协议,不法手机增值业务提供商架设色情内容服务器,限定为只有通过WAP网站才能访问的模式,将客户群锁定为手机上网用户,群发色情网站宣传短信。只要手机上网用户点击色情网站的链接,基础电信运营商就能收取GPRS流量费并代收费。我市曾在太原某网站工作 过的小赵对记者说,目前正面内容都由基础电信运营商自己做,只有擦边的东西才让手机增值业务提供商来做,用户下载产生的费用,基础电信运营商和WAP网站的不法手机增值业务提供商,最后都能从中获利。
据了解,有些基础运营商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不采取屏蔽过滤措施,致使手机用户可以轻易浏览下载淫秽色情信息;有些手机网站联盟、广告联盟、增值服务商对加盟网站不履行审核责任,通过销售流量获取的利润,为一些淫秽色情网站提供网络空间和建站服务,然后按比例分成,这为淫秽色情手机网站获利提供了重要渠道。当前我国大多数第三方支付平台对开设账户的要求较低,不需要提供真实身份,资金往来也比较隐蔽,很难进入传统金融监管的视野。相关人士称,3G时代,移动通信和互联网逐渐融合,与传统的互联网不同,移动互联网上存在着大量独立手机WAP网站,这些网站独立运作,不需要与电信运营商签约就可以通过各种方式直接或间接地连入移动互联网内,这给手机色情网站的监管带来一定的阻碍。
铲除“黄毒”任重道远“手机黄毒”的蔓延,不仅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并且可能诱导未成年人犯罪。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我们打心底里为这次专项行动叫好。但是打击“手机色情”,绝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问题,面对巨额的利益诱惑,还会有新的色情网站出现,会有死灰复燃的可能。因此,要彻底清除黄色网站,还需密切注意网络色情发展的新动向,针对互联网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探索建立有效的防范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的长效机制,把这场战争长久地打下去。
针对“手机色情”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危害,心理专家认为,除了学生自身要加强约束力外,更重要的是学校和家长一定要科学引导学生的好奇心,根据正处在青春发育期的孩子的心理叛逆特征,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采取强制性教育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许多网民呼吁,现在已经可以通过“绿坝”软件监管青少年的上网内容,希望也可以研究出一种“绿色手机”来监管青少年的手机上网内容,以保障孩子们的身心健康。青少年对于未知的世界总是充满了好奇心的,再强有力地监管,也很难避免一些“打擦边球”的信息出现,家长和老师应该对孩子使用手机进行科学有效地引导和监管,教育孩子正确认识和使用手机,远离色情网站的诱惑。(本报记者 白洁)
来源:临汾日报
【责任编辑: 邱睿】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