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语:有人说:小时候,因为好奇,父亲是我们的玩偶;长大后,因为叛逆,父亲是我们的仇敌;成家后,因为忙碌,父亲是我们的弃儿。”父亲这个称谓伴随我们的一生,我们的成长像父亲的一堂“人生大课”,初为人父让“懵懂不知”的他们学会承担,叛逆期的孩子让他们学会耐心,工作、婚姻中挫折不断后成家立业的孩子让他们学会放手……倾听“父亲”一词背后的故事,成长之路”将浓浓的父爱娓娓道来。策划人:潘华玲
面对抉择父爱无言默默关注
毕业、工作、恋爱、结婚……时光飞逝、岁月如梭,伴随着孩子马不停蹄的成长脚步,看似“长大”的子女们,却仍然有一堆“问题”令父母操心费神。如果说母亲是孩子心事最好的倾听者,那么,大多不善言辞的父亲,更多的则是在孩子看不到的地方,默默地给予关爱。
在临汾职业中学工作的张斌已年过五旬,说起女儿一脸的自豪。女儿张琳刚工作没几年,早在她选择工作时,他就在暗中四处找人打听,明明是耗费了一番功夫,但在女儿面前总是“嗯”一声,表现得很无所谓。父爱就是这样无声,虽然很心疼工作劳累的女儿,但他从来也没有说过,只是在每两周女儿回一次家的时候都要亲自下厨给她“改善伙食”。对于女儿的婚姻问题,张斌则显得更加含蓄:我们怎么想不重要,结婚是女儿一辈子的事,找个对她好的,就行。”张斌说,做父亲的,很少会像母亲一样说一些关心、体贴的话,其实心里最心疼孩子,怕她受一点委屈,即使这样,但他们却很少与女儿交流。
张琳告诉记者,上班时一般住单位,有时把什么东西丢家里了都是父亲跑到学校来送。她说:每次在学校门口看到爸爸等我,我拿上东西时他会嘱咐我几句,然后就催我赶紧回去。等他看着我走远了,他才走。这个时候,我突然就很心酸,觉得父亲老了,但是他对我的爱一直都没变。”虽然,父亲大部分时间沉默不语,但是对于儿女的关心却从未减少过。26岁的吴华说,父亲在她第一次相亲的时候居然当了一次“狗仔队”。我去跟别人约会,父亲居然就在附近偷偷跟着,等我见完面,他立刻跑过来询问相亲的结果。”吴华说,父亲对于儿女的关心似乎总是说的少,做的多,但是儿女的成长却从未缺席过。
朱自清《背影》里写道:“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其实,更多的时候,父爱就是这样无言而深沉,每一个平凡的父亲,都有着对儿女们最无私的爱。
记者 成华 实习生 杜臻
初为人父哺育幼儿不辞劳苦
“其实,女儿的到来与我的人生规划稍有‘误差’,是在我还没做好准备的情况下不期而遇的。”和绝大多数“新爸爸”一样,80后的李润华初见女儿时却“找不着北”。
在妻子的漫长孕期里,小李的生活逐渐转移到家里一大一小两个“宝贝”身上。每一次陪伴妻子做产检,认真对比每一组检查数据,用心分辨胎动的频率,读各种《育儿指南》……孩子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他的神经。
“虽然有时想偷懒,但是让女儿平安、健康来到这个世界上,这是我对宝宝最初的承诺,为此我时刻准备着!”小李坚定地说道。
刘吉红先小李一步迈入父亲的行列,宝贝儿子不久前刚过完一周岁生日。谈到儿子出生时的感觉,小刘脸上禁不住流露出激动的神情。“在产房门口等待的一个多小时,我心里翻江倒海、五味杂陈,牵肠挂肚的期盼和恐慌挥之不去。我抽掉近一整包烟,来回踱步无数遍,手术中’的显示灯熄灭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衬衣都被汗湿透了。”孩子送到小刘手里的那一刻,幸福的光环瞬间笼罩了这位初为人父的他,伴随着婴儿清脆的啼哭,父亲”的路途拉开帷幕。
比起迎接宝宝降临的焦虑惶恐来说,刘吉红坦言:陪伴孩子一起成长才是‘痛并快乐’的经历。”出院后,小刘从最基础的抱孩子、换尿布、给孩子拍嗝等开始学起,在母亲的帮助下勤奋练习,不久从起初的忙乱笨拙,逐渐变得沉稳从容。
“最让我烦恼的是孩子的哭闹声,我不知道他是饿了、渴了或者尿了?每当我听到儿子的哭声就像听到冲锋号似的,紧张无措、无从应对。”刘吉红不断向妻子、母亲、甚至周围的同事或邻居请教育儿经验,耐心观察琢磨,终于读懂了宝宝每个表情所代表的“语言”,渐渐地,孩子的哭声减少了,笑容变多了。
“哺育新生命比我想象的要繁琐很多,有时会感觉很累,但是,只要我看到宝宝的笑脸和纯洁的目光,所有的劳累都烟消云散了。”言语间,刘吉红满脸的温柔从未淡去。
“陪伴孩子成长像是反观自己长大的路途,更是自己生命历程的再一次成长。养儿方知父母恩,带着孩子成长才能真切体会父母的无私情意,才能理解生命传承的意义。“陪孩子度过每一个值得纪念的第一次,第一次走路、讲话、上学……”小刘无限憧憬地说,以父之名给孩子以生命,以爱之名陪伴孩子一起成长。
记者 崔敏
儿女成家“角色”转换学会放手
人常说,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了孩子,父母在有生之年总有操不完的心。
58岁的萧先生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像所有父母一样,为了有个“交代”,他一直在为已进入适婚年龄的儿女们操心,有时候忧心到整夜无法入睡。今年五月份,他终于把小儿子给“交代”了,本以为这下可以少操点心了,没想到小儿子婚后没几天又住回了父母家。为了不尴尬地每天面对新儿媳,萧先生只得住到办公室,即便是这样他还得操心,小儿子工作不稳定,儿媳的工作没有着落。给大儿子安排工作买房子结婚,生了孩子还要帮他带,人们也说,孩子大了就应该放手让他们去独立,但是总是不放心,后来也觉得应该适当放手,这样他们才能长大。”萧先生说。
年纪大的人总会念叨:管了儿子,管孙子,人这一辈子似乎都是在这样“循环”中度过的,而父母之爱从来都是无私的,即便是有了这样那样的“冲突”。62岁的赵先生很苦恼,孙子刚刚上小学,但是自己与儿子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产生了很大的冲突,可能由于隔代的原因,他对孙子格外的宠爱,但是这却导致了儿子的反对,孙子有时犯错会找他“庇护”,这也引发了他和儿子时不时地争吵,一心想为儿子分担压力的他也很无奈。
当老伴因病去世后,65岁的郭先生总是一个人坐在公园打发时间,儿子女儿都有各自的家庭,不想影响他们,可有时候真的想有个人陪我说说话。”郭先生说。当儿子女儿和他们的下一代渐渐长大,父亲似乎变成了一个孩子,他想要儿女的陪伴,想要得到关注,渐渐地他的操心成为“多余”后,他的角色似乎从一个父亲变成了“孩子”。
父爱像一棵大树,为了儿女,为了家庭遮风挡雨,父亲像大树一样默默地伫立着,将他爱的根系绵延到儿女生活的每一片土地,即便是儿女成长到足够应对风雨,但是每一次的暴风雨不只让身为儿女的成长,也让心心相连的父亲再一次“成长”。
记者 潘华玲
孩子叛逆咨询专家耐心沟通
“做父亲不容易,做叛逆期孩子的父亲更不容易……”家住新东城的张先生今年52岁,有个幸福美满的四口之家,一儿一女的到来,让他倍感欣喜,如今女儿已经成家立业,而正在上初三的儿子却令他头疼不已。
“现在我真是拿他没办法,一句话都说不成,你说你的,他做他的,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6月11日,记者在与张先生的交流中,谈到其和16岁儿子的相处问题,他无奈地摇头。张先生说:我非常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孩子小的时候,我们就教导他要听话,努力学习。但随着儿子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觉得和他难相处了,和他说话的时候,他总是表现出很不耐烦,而且还学会了顶嘴,甚至有时候还跟我对着干。”张先生无奈地说,每一次,他和孩子发生争执后都很难过,有一天实在没办法还动手打了儿子。当手落下的那一刻,他就后悔了,从那以后,时常反思是不是自己做的不够。
面对孩子的叛逆,作为父亲的张先生时常会对着窗外发愣:人常说,养儿方知父母恩,以前没有这种感觉,现在真是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了,打也不是骂也不是,不理他还不是……”说着,张先生点起了一根香烟,遇到烦心事时,他习惯用这样的方式来思考问题。
孩子叛逆期,作为家长的父亲们也是“看在眼里,愁在心里。”家住五一东路晋旺小区的刘先生说:女儿今年14岁了,为了让她接受更好的教育,我们夫妻俩努力为其创造好的条件。可不知道为什么,女儿在封闭式学校上了半年后,不仅成绩下滑,原本活泼的她开始变得沉默寡言,有时还会莫名地冲我们发火。”为了弄明白女儿反常的原因,刘先生特意请假在她学校“蹲点”观察,并先后找老师、同学了解情况,咨询心理专家,了解叛逆期孩子的特点及沟通办法。终于,他的努力得到了回报,现在,女儿听话多了,学习成绩也有所提升。
曾几何时,由于自己的叛逆,我们给父亲定义了很多比喻:父亲像老虎,很凶。”、父亲像暴君,除了打就是骂,根本就不与我沟通”……有时甚至达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步。
人说父爱无言,尽管父亲和孩子沟通的少,但是他们爱的“付出”,从来都没有缺席过。 记者 亢亚莉
父亲去世顷刻之间我长大了
“去年的5月27日是我终身难忘的日子,父亲因病突然去世,正在上班的我听到消息后一下就瘫软在地上……”家住向阳西路郭家庄的小卢说起他伤心的事情,还是禁不住声音有些颤抖。
放下电话后,小卢踉跄地站起来打车往家赶,和他意料中的一样,在叔叔打电话的时候父亲已经去世了。
小卢的父亲得了脑梗后常年在家,因为行动不便,一般不出门。小卢是独生子,结婚后就搬到自己的小家去住,但是每周都会去看父亲。去年正月,小卢儿子的出生使多病的父亲高兴得合不拢嘴,可身为人父的小卢在家里总是感觉自己还是个孩子,什么事情都要和父亲去商量。
“在我的生命中,父亲是个勇敢、正直的人。他当过兵,看 到社会上一些不公平的事总要去‘管’,因此也给家里带来影响。记得我小时候,父亲因为在路上打抱不平教训过一个‘小混混’,有一段时间,那个‘小混混’天天在巷子口堵我,并叫嚣着要砍断我一条胳膊。那段时间,父亲天天在学校门口接我。他总是鼓励我,作为男子汉一定不能向‘小混混’屈服,他不过是个过街‘老鼠’,谁遇见都不会袖手旁观,要勇敢面对。”小卢回忆道,父亲的鼓励和做人的原则一直都深深地影响着他。
现在,父亲去世整整一年了,回忆起父亲的点点滴滴小卢长出了一口气说:自从父亲去世以后,我突然一下觉得自己长大了,肩上的压力突然重了起来,脑子里的事情也多了起来,比如亲戚家的白、喜事我都要操心,怎么上礼,有什么礼数等都要提前问问母亲;母亲的身体也不好,我要求母亲搬过来和我们住,可她老说住我们家不习惯,所以我时不时以‘蹭饭’的名义回家看望她,每当我要回去‘蹭饭’的时候,母亲总是给我做很多可口的饭菜……”孩子在父母的眼里永远都长不大,真是这样,父母在世的时候,儿女好像什么事都不用操心,可是父母过世后才觉得家里的事情好多,有时候自己都不知道该怎么应对,总希望父亲给一点参考意见。采访结束时,小卢意味深长地说:在父亲节到来之际,愿天下儿女趁父母还在的时候,好好尽一些孝道,不要等到子欲孝而亲不在的那一刻。”记者 郝海军
责任编辑:王伟